《人月圆·春日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写作者勘破世情和诗酒自娱的隐士生活。首二句写千古兴亡,气势宏大,以下过渡到山中生活,恬静淡雅。中间的转折是一个“倦”字,而从这一个字中又可看见他深深隐藏着的愤懑。这首散曲用白描,而语言雅致;写景形象熨贴,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人月圆·春日湖上
- 创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处《全元散曲》
- 文学体裁散曲
- 作者张可久
- 宫调黄钟
作品原文
【黄钟】人月圆·春日湖上⑴
小楼还被青山碍⑵,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⑶?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⑷。看看憔悴,飞花心事⑸,残柳眉梢。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⑵碍遮挡。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
⑶那人如玉,何处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借用意境表达怀念。
⑷有信春潮潮水有涨有落,其去来都有定时,称为“信潮”。
⑸飞花飘飞的落花。
白话译文
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心事忧愁不定,似飞花一般,双眉紧锁不展,恰如残柳。
创作背景
这首小令写于作者寓居杭州西湖的一个春日,是作者为了抒发自已怀念远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小楼”两句,写从小楼远望。西湖到处是青山,故作者在楼上远望时,被层叠的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望见遥远的“楚天”。这两句,情调有点惆怅,不但通过意象来表现,而且通过一个“还”字强调出来。“还”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想眺望远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碍了,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显出了懊恼之意。曲文一开头就笼罩了一层低沉不快的情绪绪,从而为下面只体的叙述抒情定下了基调。
“昨宵入梦”三句为叙事,是说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进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来了,但她现在却不知在什幺地方。这里借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惆怅的梦境。说它美丽,是因为美人入梦,必有许多旖旎温馨,说它惆怅,是因为醒后相忆,不知她身在何处。这种别后酌“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许多文人才士难堪的,张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对开头两句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原来,所谓“遥断楚天遐”,实寓两地分离,同“那人”的关係被隔断之意;而“青山”之碍,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见。
“门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继续发展,叙述那段时间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对的,只有“秋月”与“春潮”而已,非常寂寞,无聊。还不止此,“秋月”而曰“无倩”‘,“春潮”而曰“有信”,这就增加了数倍的感伤色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有句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埋怨秋月的无情,这里的“无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这三句在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浓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结合暮春景物特徵,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着,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这说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发怀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写景,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显得形象而含蓄,体现了张可久散曲典雅蕴藉的风格。
名家点评
原文学艺术出版社社长黄克《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元曲精选》对玉人的眷眷思盼,使诗人心神交瘁,又不直接抒发,而是结合暮春景物,以花柳相比,所谓“飞花心事,残柳眉梢”,极其形象熨贴,极其委婉含蓄,亦小山典雅之作。
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年),名久可,可久为其字(元曲家常以字行),号小山,庆元(浙江宁波)人。小山一生坎坷,终生为吏,其间也曾退隐田园,却因生计所迫,悬车之年尚为小吏,强颜事人。他是元代后期散曲大家,与乔吉齐名,有“曲中李杜”之称。与贯云石最为相知,也曾与卢挚、马致远、刘致、任昱等人唱和。他一生创作颇多,散曲作品今存860多首,数量为元代散曲作家之冠,另有诗、词作品传世。他的散曲美词藻,工对偶,善用典实,讲究格律,形成了清丽典雅的风格,对后世散曲创作很有影响。散曲集在元代已陆续结集,今有《北曲联乐府》《小山乐府》《张小山小令》等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