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寒旱所;英文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CAREERI,CAS),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布局要求,由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根据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等原则整合而成。
截至2013年底,寒旱所共有在职职工645人,共有在读研究生439人,其中,博士生252人、硕士生187人,在站博士后72人。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庞大科研及支撑体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
2016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在兰州宣布成立。西北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整合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会议宣布了领导班子成员,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兼任西北研究院院长,兰州分院分党组书记谢铭兼任西北研究院党委书记,赖远明院士任西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外文名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简称寒旱所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研究所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
- 现任所长马巍
- 成立时间1999年
- 属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1998)
历史沿革
机构前身
-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在原中国科学院青甘综合科学考察队之冰川小分队的基础上成立(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前身),大本营设在兰州。
1962年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调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
1965年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原治沙队)合併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
1978年以冰川冻土研究领域为主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1958年10月在兰州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室,领导进行人工降水、人工消雹和融冰化雪等试验研究,并负责管理兰州观象台业务。
1959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分所(是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主要开展青藏高原气象学、高原和乾旱气候、辐射气候、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大气电学以及大气环境监测评价等领域的研究。
1974年4月1日正式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1958年10月,国家有关部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六省(区)治沙规划会议。
1959年3月在兰州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治理沙漠科学考察队(简称“治沙队”,是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前身),并分别成立了10个考察队,当年就开始了北方地区的沙漠、戈壁和沙地的综合考察。
1962年中国科学院治理沙漠科学考察队调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
1965年整体从北京迁至兰州,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合併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
1978年以沙漠研究领域为主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合併发展
1999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基础上整合后设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2000年,由原中科院冰川所、沙漠所、大气所图书馆合併组建而成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图书馆正式成立。
2012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承办的“西北乾旱区和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国际研讨会”在兰州举办。
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庞大科研及支撑体系。
五所整合
2016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在兰州宣布成立。西北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整合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形成了一院两地五单元的科研格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3年底,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64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科研人员347人,科技支撑人员160人,正高级技术人员93人,副高级技术人员146人,进创新岗位人员47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3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国家“西部之光人才计画”入选者8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秦大河、赖远明(全兼职)
安黎哲 | 陈国雄 | 董治宝 | 冯起 |
高艳红 | 何元庆 | 何志斌 | 侯书贵 |
黄春林 | 金会军 | 赖远明 | 李锋瑞 |
李宁 | 马小飞. | 齐吉琳 | 拓万全 |
王宁练 | 王若愚 | 王新平 | 温智 |
文军 | 吴通华 | 效存德 | 谢昌卫 |
徐建中 | 薛娴 | 杨保 | 杨梅学 |
宜树华 | 余晔 | 张明义 | 赵晖 |
周立华 | 左小安 |
董治宝 | 冯起 | 侯书贵 | 康世昌 |
赖远明 | 李新 | 李新荣 | 王宁练 |
王训明 | 吴青柏 | 效存德 | 杨保 |
姚檀栋 | 赵文智 |
科研部门
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统的庞大科研及支撑体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区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特色。七大研究室分别是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气物理研究室,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寒旱区水土资源研究室,生态与农业研究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室。
三大研究系统分别是以实验分析研究为主的实验分析系统,以野外观测试验研究为主的试验观测系统,以信息共享和网路套用、图书编辑服务为主的信息平台系统。为使科研与支撑体系融合成为有机整体,实验室和野外台站均归入到相应研究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旱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
甘肃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寒旱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室、甘肃省黑河生态水文与流域科学重点实验室
设备资源
- 设施设备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分被套用于研究所环境演变监测平台、环境演变分析平台、工程方法研发平台、逆境生态研究平台、计算模拟平台五大平台。有以下在用大型仪器设备。设有便携设备调度中心。
环境演变监测平台三维地貌雷射扫描系统、多相流力学实验测量系统
环境演变分析平台离子色谱仪系统、离子色谱仪ICS-3000型、气体同位素比质谱仪MAT-253、气体同位素比质谱仪MAT-252、离子阱气质联用仪、X射线萤光光谱仪、释光全自动测量仪、室内风沙环境风洞、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工程方法研发平台多通道探地雷达、地质雷达、AGI多道分散式密度电法仪器、振动三轴材料试验机、振动三轴试验机
逆境生态研究平台实时萤光定量PCR仪
计算模拟平台超级计算
- 馆藏资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图书馆于2000年由原中科院冰川所、沙漠所、大气所图书馆合併组建而成,该馆是一个小型、专业化图书馆,以地学为主,边缘学科为辅,突出书刊的学术性、理论性,力求书刊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寒旱所图书馆馆藏书刊具有鲜明的冰川、冻土、沙漠和大气、水文专业特色。截至2006年11月,有中西文现刊182种、中英文报纸16种馆藏中西文过刊3万余册,最早可回溯至1929年, 中文图书23000余册,英、俄、日文图书22000余册;各类地图十万余幅,航空照片近十万张,水文气象资料近万册。
合作交流
2016年3月,中科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简称陆-气实验室)与荷兰屯特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观测学院(简称 ITC)、瑞士GAMMA Remote Sensing Research机构和欧洲航空航天局(简称欧空局)在玛曲地区共同开展了微波辐射科学研究试验。
2016年1月17日,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杨保存一行四人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交流访问。
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底,寒旱所共有在研项目947项,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973)项目7项,主持科技部科技支撑计画项目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画重点项目8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4项,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8项,B类2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研究所一面促进科学研究的,一面也对学科进行综合集成,促进重大成果的产出。50余年来,已承担国家“973”、“863”、国家攻关、重点基金及国家地方的其他科研项目30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18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90余项。
●专着
出版时间 | 学科方向 | 着作名称 | 编写人员 |
2012 | 自然地理学 | 《江河源区沙漠化》 | 董治宝 |
2012 | 自然地理学 | 库姆塔格沙漠研究 | 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 |
2012 | 分子生态学 | 肖洪浪 | |
2012 | 地球科学 | 21世纪战略新兴产业-沙产业 | 冯起 |
2012 | 水文学 | 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丁永建 |
2012 | 地理学 | 地表过程研究概论 | 丁永建 |
2012 | 生态学 | 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与水文学研究 | 李新荣 |
2012 | 生态学 | 中国寒区旱区常见荒漠植物图鉴 | 李新荣 |
2012 | 生态学 | 沙漠生态学 | 赵哈林 |
2012 | 地理学 | 冰川观测与研究方法 | 刘时银 |
2012 | 地球科学 | 祁连山维管植物彩色图谱 | 冯起 |
2012 | 人文地理学 |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理论篇 | 徐中民 |
2012 | 人文地理学 | 转型张掖的理论与实践-静看蜂教诲 | 徐中民 |
2012 | 人文地理学 | 东乡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 徐中民 |
2012 | 地球科学 | 英汉冰冻圈科学辞彙 | 任贾文 |
2011 | 自然地理学 |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过程和变化 | 康世昌 |
2011 | 自然地理学 | 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 | 赵井东 |
2011 | 人文地理学 | 甘肃省典型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徐中民 |
2011 | 气候学 | 中国西北乾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 黄荣辉 |
2011 | 水文学 | 中国水问题观察 | 夏军 |
内容不全,详情见官网 |
●专利
专利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类别 | 第一发明人 |
201220061372.1 | 利用薄膜阻止冻土层上水向基坑涌水的结构 | 实用新型 | 俞祁浩 |
201220271237.X | 水体中溶解碳酸盐中二氧化碳的提取装置 | 实用新型 | 武小波,李全莲,王宁练,蒲建辰 |
201220272259.8 | 一种机械增压水体过滤与化学性质的检测装置 | 实用新型 | 李全莲,武小波,王宁练,蒲建辰 |
201220377469.3 | 翅片加传热片式蒸汽发生器 | 实用新型 | 王士猛,谢爱红,唐柳华 |
201220377735.2 | 翅片式蒸汽发生器 | 实用新型 | 王士猛,谢爱红,唐柳华 |
201220531344.1 | 一种携带型电动冰川花桿钻 | 实用新型 | 王文彬,李忠勤,王飞腾,周平,金爽 |
201220462387.9 | 一种冰芯样品前处理的装置 | 实用新型 | 李月芳 |
201220539101.2 | 螺旋测微器数控数显定位载物台 | 实用新型 | 郭治龙 |
201220539103.1 | 携带型高原增氧器 | 实用新型 | 郭治龙 |
201220559803.7 | 一种晾晒沙枣果实的撑帐 | 实用新型 | 李建国,冯起,司建华,苏永红,常宗强,席海洋,贾冰 |
201220585912.6 | 用于测量冰川雪密度的装置 | 实用新型 | 张耀南,冯克庭,火久元,敏玉芳 |
201220612037.6 | 大气降水收集装置 | 实用新型 | 李月芳,熊隆飞,高新生 |
201220626901.8 | 雪密度测定仪 | 实用新型 | 张泽,杜玉霞,冯文杰,周泓,肖东辉 |
201220678926.2 | 水合物试验釜 | 实用新型 | 王英梅,吴青柏,陈继,张鹏,杨玉忠 |
201220745321.0 | 一种高效、携带型的汽油冰川钻 | 实用新型 | 杜文涛,秦翔,刘宇硕,朱荣,孙维君,赵尚学 |
201220685537.2 | 用于测量冰川雪高度的装置 | 实用新型 | 张耀南,冯克庭,安学敏,杨永如,火久元,敏玉芳 |
201320035040.0 | 元素分析仪自动进样器上直接使用的固体进样盘 | 实用新型 | 孙维贞,余海棠,包诗洁 |
201320027251.X | 一种取芯钻头的树木生长锥 | 实用新型 | 冯起,李建国,康兴成,常宗强,司建华,李宗省,李炜,王亚敏 |
201320040124.3 | 一种适用于高原宽谷河流地段铁路风沙综合防治设施的布局 | 实用新型 | 张克存,屈建军,安志山,韩庆杰 |
201320054431.7 | 一种埋地管线防沖刷导流结构 | 发明专利 | 喻文兵,易鑫,陈琳 |
内容不全,详情见官网 |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是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会首批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1年设立“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点地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地理学
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底,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共有在读研究生439人,其中,博士生252人、硕士生187人,在站博士后72人。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74名,硕士研究生64名。
截至2014年9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已有5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6人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奖助学金分配模式及医疗保险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奖助学金待遇,硕士研究生人均可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合计27200元/人·年,博士研究生人均可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合计44600元/人·年。,公费办理医疗保险,优秀推免生源第一学年实行特别奖励。
文化标识
形象标识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形象标识以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分别为冰川、沙漠、大气为素材,所徽将三所的研究方向融为一体,设计并勾勒出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形象标识。
文化活动
2014年3月7日,寒旱所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举办庆祝“三八”妇女节双扣比赛,以丰富研究所女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进职工间相互了解。
2013年6月,寒旱所离退办分批组织退休、内退人员在芳草园公园进行游园活动,老科学家、老领导、老党员、老工人等近3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012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生2013年元旦联欢会暨第一届“我是好声音”歌手大赛开赛。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马巍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张小军
纪委书记、副所长赖远明
副所长冯起
副所长王宁练
历任领导
程国栋 第一任所长 (1999-2001) | 姚檀栋 第二任所长 (2001-2003) | 王涛 第三任所长 (2003-2012) | 马 巍 现任所长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