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山(Palace Hill)是奥地利施蒂利亚州、史泰尔马克邦首府—格拉兹的着名景点之一,位于格拉兹老城一片红瓦顶上。宫殿山山峰海拔473米,可以乘坐三分钟的缆车上山。山峰上有一座始建于13世纪、高达27米的钟楼,是格拉兹市的标誌性建筑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宫殿山
- 外文名称Palace Hill
- 地理位置奥地利格拉兹
- 气候类型温带阔叶林气候
- 海拔高度473米
地形
奥地利是内陆国家,境内多山、河流、湖泊。东阿尔卑斯山脉横贯全境,山地占全国面积的70%。多瑙河流经东北部,形成维也纳盆地。 宫殿山是奥地利施蒂利亚州或史泰尔马克邦首府——格拉兹的着名景点。
气侯
宫殿山受奥地利的气候影响,气温温和,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气温7-10℃,年平均降水量为700-900mm,尤其春夏秋季更适合旅游观光、避暑等等。
历史
源起
宫殿山作为格拉兹的着名景点之一,伴随着格拉兹共同见证历史的发展。格拉兹曾经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且是中世纪重要的贸易城市。四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后,一直到查理曼大帝统一欧洲之前,格拉兹都被邻近地方的民族统治着。十世纪时匈牙利人入侵当地,直到半个世纪后才撤离。这时格拉兹也才开始有了较具体的边界,而格拉兹的斯拉夫语古名 [Gradec] (意为“城堡”),也是出生于这个时期。
公元1140 年,势力扩及巴伐利亚至匈牙利一带的波西米亚国王鄂图卡三世( Ottokar Ⅲ)占领格拉兹后,格拉兹开始成为施泰尔马克地区的首府。此时期城中除了有贵族阶级外,还有大批工匠和商人。,还有大批犹太人居住在特定区域,但到了十五世纪,这些靠借贷放款维生的犹太人全部被驱逐出城。
兴盛
十三世纪末,哈布斯堡( Habsurg )王朝的国王鲁道夫一世( Rodolf Ⅰ)从鄂图卡三世手中夺取格拉兹。公元1379年纽侖堡条约签定后,格拉兹正式纳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图。当皇位传至李奥波德三世( Leopold Ⅲ)时,格拉兹开始向外扩展,并成为奥地利最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而真正让格拉兹发展成重要城市的关键人物,则是十五世纪中叶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腓特烈三世(FrederickⅢ),他在格拉兹兴建他最喜爱的行宫,一连串宏伟的建筑物也在这个时期兴建完成。自公元1438年始,格拉兹已在逐步发展中,腓特烈三世更加把劲地开始兴建城墙。
十五世纪时,为应付土耳其和匈牙利人的入侵,格拉兹逐渐展开防御性要塞的兴筑工作。公元1480年土耳其人长驱直抵城门,这个事件后来还被绘成一幅名为《上帝降灾》(Plagues of God)的壁画,长期展示在当时为皇家教堂的大教堂(Dom)南面墙壁上,这幅壁画也成为格拉兹旧城内哥德时代绘画的代表。
腓特烈三世的继承者是马克西米连一世( MaximilianⅠ)皇帝,虽然他在格拉兹居留的时间不长,但仍大兴土木建设这座城市,公元一四九九年还在王宫( Burg )中增建了双曲(double winding)徊旋阶梯。
到了十六世纪,土耳其人仍然不断入侵,再加上宗教改革的纷扰,格拉兹的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为了一劳永逸,杜绝外患,斐迪南一世(FerdinandⅠ)自十六世纪中叶起,开始从义大利北部伦巴底(Lombardy)地区广徵工匠和建筑师,以新的技术及风格重修格拉兹自中古时期便遗留下来的防御工事,也自此时起,格拉兹真正成为奥地利抵抗土耳其人的根据地。
风格
设计风格
以文艺复兴式风格兴建的防御工程,最着名的当属至今犹存在雄踞于斯洛斯山( Schlo berg)头上的钟楼( Glockenturm )。这座建于公元1588年的钟楼是由来自虐格诺(Lugano)地区的多明尼哥·阿利欧( Domenico dellAlio )所设计,如今已成为格拉兹的地标。这位才华洋溢的建筑师在格拉兹也留下了施泰尔马克地区最重要的文艺复与式建筑,也就是位于旧城中心的兰德宫( Landhaus )。
文艺特徵
公元1614年,斐迪南二世(FerdinandⅡ)委任他的宫廷建筑师波米斯的裴特罗( Pietro de Pomis )在大教堂边,兴建一座深具纪念性的陵墓(Mausoleum)。这座庞大的建筑现在已成为哈布斯堡王朝最令人瞩目的陵墓及奥地利境内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且是格拉兹当地建物由文艺复兴转变成巴洛克风格的代表性建筑。
古色依存
公元1618年则是格拉兹由盛转衰的关健,因为斐迪南二世在这一年被推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次年,斐迪南二世便将皇宫和所有贵重的宝物,艺品、皇家乐团全都移往维也纳。随着宫廷的迁移,格拉兹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大不如前,这也是巴洛克时期建筑未能在格拉兹大规模发展的原因之一。即使如些,一直到公元1749年之前,格拉兹仍旧是奥地利内地的行政首府。
建筑
矗立在宫殿山的钟楼,是格拉茨的标誌性建筑,在城区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仰望到这座美丽的钟楼和清楚看到时钟标记的时间。数百年来,大钟就像守护神一般,默默地见证和铭记着格拉茨的兴衰。大钟每天敲响三次(700、1200和1900),每次都响101下,提醒着人们它是由101枚炮弹铸造而成。
时钟塔最早建立于13世纪,其前身是一座守望塔,1588年经重建形成了样貌,当时它的任务是预警和报时,塔上挂着3个功用不同的大钟,分别是报时钟、火警钟、死刑钟。1712年时,报时钟被又大又新的壁钟取代,丧钟不久也被取下,只剩火警钟还挂在原处。
当地人将大钟称为“郦斯”(Liesl),据说在1809年拿破仑攻陷此城时,全城居民拿出所有积蓄,央求法军炮火能够放过这座钟塔。在眺望大钟时仍然可以感受到那份属于格拉茨人的钟爱与自豪。只是偶尔会被时钟的指针所迷惑仔细看,大钟的指针是与众不同的,为了让远处的人们能清楚的看到时间,大钟是用长针代表时针、短针表示分针的。
钟塔内有城堡山博物馆,在此可以看到200年前城堡山的防御模型及当时的监狱,因其外形独特,又被称为“低音提琴”。钟塔旁边有一个阶梯,通往荷博斯泰恩花园,这里自1930年起就繁育了各种地中海植物,如无花果树、柠檬树、银杏树、紫藤等。
钟塔旁的一条小道上,有一只守护钟塔的石犬雕刻。据说1481年的时候,匈牙利国王向奥地利的公主求婚被拒绝后,竟诱拐了公主逃走。经过此地时幸被一只灵犬解救,公主为纪念此犬就修筑了这个雕像。
历史遗蹟
1809年拿破仑攻陷此城时,曾在此山上有过惨烈的坚守战,儘管拿破仑最终成了占领者,但他对攻城法军死伤无数始终难以释怀,下令将城堡彻底捣毁。直到现在,在上山的阶梯旁边仍可不时看到古时堡垒的遗蹟。在抵抗法军入侵过程中,格拉茨人为了保存钟楼,一位叫做威廉克兰德的商人组织其他当地商人凑集了 2978个金币,收买了法军将领,当法军以大炮猛轰城堡山上的防御工事时,避开了钟楼,使它得以完整保存了下来。
今昔景物
历史源头
奥地利是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奥匈帝国由兴而衰,后遭拿破仑军队入侵,又曾迫于无奈与纳粹德国合併,并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加了二战,最终带着耻辱成为了战败国。直至1955年,奥地利才重归独立,并宣布永久中立。这段经历,在奥地利人心中留下抹不去的伤痕。
史实见证
格拉茨是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市中心的宫殿山见证了不同年代的纷飞战火。宫殿山上曾有十分坚固的堡垒,拿破仑进攻奥地利时久攻不下,曾用大炮乱轰一气,山道上还有弹痕残存。
经济形势
奥地利的市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奥地利的工农业都比较发达。工业主要有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器、纺织、木材加工、水力发电等;畜牧业以养牛、猪为主。农作物有马铃薯、甜菜、小麦、玉米等。奥地利的经济与其它欧盟国家联繫紧密,特别是与德国。加入欧盟使奥地利直接进入统一的欧盟市场,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外资。2006年奥地利的GDP增长率为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