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全集:气势磅礴的雄辩智慧

生活百科 2023-02-16 13:39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孟子全集气势磅礴的雄辩智慧

《孟子全集气势磅礴的雄辩智慧》体现了气势滂沱的雄辩智慧。《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彙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基本介绍

  • 书名孟子全集:气势磅礴的雄辩智慧
  •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 页数320页
  • 开本16
  • 品牌北京文通天下
  • 作者孟子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54601143

内容简介

本书为“家藏御书房”系列图书,堪称最透彻、最实用、最好读的国学典藏,是首部融汇古今名家批注、传承千年文化精华的国学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图书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编辑推荐

刘乔周主编的这本《孟子全集》为“家藏御书房”系列图书,其内容是孟子气势滂沱的雄辩智慧,堪称最透彻、最实用的国学典藏,也是唯一一本囊括古人注解和现代名家对国学精闢理解的经典。其编排灵活,内容丰富,旁徵博引的阅读延伸,具有很强的阅读趣味。实用的分析解读,帮您将国学智慧迅速转化为世事洞明的人生指南。

文摘

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孔子的弟子没有说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儒门失传。我也没有听说过。不然,我讲讲怎样使天下归服吧?”
齐宣王说“那幺何德才能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保民安民就可以称王天下了,没有什幺人能阻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呢,可以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你怎幺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虼说‘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牛从堂下走过。您就问道‘牵牛去哪儿?’(那人)回答说‘用它去祭钟。’您说‘放了它吧!我不忍看它恐惧发抖的样子,它没有罪过却要进入屠场。”(那人间)道‘那幺,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代替它。’不知道有没有这事呢?”
齐宣王说“有。”
孟子说“有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了。百姓以为是王吝啬,我相信是您有不忍之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百姓以为我吝啬。齐国虽小,但也不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无罪却要进屠场的样子,所以用羊替代它。”
孟子说“你不要怪百姓说您吝啬。以小换大,他们怎幺知道您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进屠场,那幺,牛和羊又有什幺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真的,这是什幺想法呢?我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牛,也难怪百姓这样说了。”
孟子说“没关係,您这样做已是仁爱之为,是因为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君子对于禽兽,看它活着,不忍看它死;听它哀鸣,不忍吃它肉。所以君子离厨房远远的。”
王高兴地说“《诗经》里说‘别人有心事,我能揣度。’——说的就是您老人家啊。我只是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为什幺。您说的这些,说到我心里去了。可为什幺这种心理就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如果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足以看清楚鸟身上的细毛,却看不到整车的柴木。’王您信吗?”
齐宣王说“不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加到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为什幺呢?这样说来,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用力气;看不见整车柴禾是不用眼睛;老百姓没有得安抚,是因为你没有给予。所以王没有称王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说“不肯做与不能做,怎幺样区别呢?”
孟子说“夹着泰山横跨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是确实做不到。为老人折树枝,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王不能使天下归服,不是夹着泰山横跨渤海,而是为老人折树枝这类事情。
“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及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及到爱别人的孩子。只要这样,天下就把握在你的手中了。((诗经》说‘给妻子表率,推及至兄弟,进而推广到封地国家。’话的意思就是把爱自家人的心推广到爱他人。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连妻儿都安抚不了。古代圣贤能够远远超过别人,没别的奥秘,只是善于推广其善行而已。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禽兽,而百姓却得不到,为什幺呢?
“称一称,知轻重;量一量,知长短。凡事都是这样,人心就更是如此。请大王好好考虑一下! “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就痛快了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怎幺会为此而痛快呢?我是想要满足我的愿望罢了。”
孟子说“您愿望是什幺可以说出来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轻暖的衣服不够穿?还是鲜艳的颜色不够看?美妙的音乐不够听?还是侍者不够用呢?这些您的臣子们都足以提供,难道大王就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幺,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了,是想开闢疆土,使秦国、楚国上朝称臣,统治中原且安抚外族。按照您这种做法满足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有这幺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抓不到鱼,却没有什幺祸患。可依您的做法来达到您的目的,又尽心尽力地去乾,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可以听听你的理由吗?”
孟子说“假如邹国和楚国交战,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胜。”
孟子说“可见小的敌不过不大的,人少的国家敌不过人多的国家,弱国敌不过强国。现今天下的疆土,纵横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加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之一与其中之八为敌,这与邹国与楚国为敌有什幺不同呢?为什幺不从根本上做起呢?
“若主现在开始改革政治,施行仁德,使天下做官之人都想在您的朝廷做官,种田之人都想来您的田野耕作,生意之人都想在您的集市上买卖,旅行之人都想从您的道路上经过,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愿意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这样,谁还能阻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昏昧不明,做不到这一步。希望先生能够辅助我成就理想,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够聪明,但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坚定的内心,只有仁人志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强大的内心。若没有坚定的内心,就会无所不为。等他们犯罪后,因罪受罚,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在位治国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英明的君主给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儿,好年景时能丰衣足食,年景不好也不致饿死。然后引导他们做善事,那幺百姓也都愿意跟着君王。
“而如今百姓的产业,上不能养父母,下不能活妻儿,年景过得好苦,年景差难免饿死。这样,百姓想要救活自己都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王若真想施行仁政,为什幺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狗猪等家畜,不扰乱它们养育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可免于饥饿。注重教育办学,反覆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鬚髮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七十岁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老百姓不缺衣少食,以这样的仁政治理天下,没有不归服的。”
P17-20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附录 孟子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孟子与《孟子》
◎人物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认为是孑L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孟子远祖是执掌鲁国大权的孟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3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3次搬家,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氏之儒
政治思想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政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这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一方面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係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係,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精神的着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思想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其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係的基本道德规范。,孟子把人伦关係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但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且对于士阶层的要求很严格——认为无论环境多幺恶劣,士都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
哲学思想
孟子继承了孑乙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像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求诸己,儘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
深造自得
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幺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中,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君子要得到高深造诣就要自觉地追求得到,这样掌握得牢固且不动摇,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学习观念
启发思维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运用问答的方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用比喻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动脑,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
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这是对孔子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思想的发展。有疑才有思,疑、证是启发思维的起点。
他还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弃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
所谓“循循然”意味着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鬆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他说“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他还把进学的次序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谓“成章”引申为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则可日成章。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于道,如果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不能说等取巧,不能急躁冒进。如果没有循序渐进的累进,就不可能发展,达到伟大的成就。所谓“源泉混混,不捨心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就是这个意思。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问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名言】
1.度,然后知长短。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义者也。
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4.其进锐者,其退速。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8.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