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阊门外小寺壁》是宋代寇国宝担任吴县主簿时所作,最早选自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诗通篇写景,无一抒情议论词句,但秋深日暮异乡作客的孤寂惆怅之情、思乡盼归之意,都已流溢于字里行间。诗中意象,既是作者耳闻目见,又敲化了《诗经》的“鸡栖于树,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和唐宋诗中表现乡思旅愁的传统意象与意境,用得不露痕迹,诱人想像、寻味。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题阊门外小寺壁
- 创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处《石林诗话》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作者寇国宝
作品原文
题阊门外小寺壁①寇国宝
黄叶西陂水漫流②,籧篨风急滞扁舟③。
夕阳暝色来千里④,人语鸡声共一丘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 小寺小庙。阊(chāng)门在今江苏苏州。
② 陂(bēi)此指湖泊。
③ 籧篨(qúchú)竹子或苇子编的粗席。这里指粗席作帆。风太急,要收帆,但粗席不能卷,篷帆收不下,船就被吹到湖滩里,搁浅了。又,《诗经·邶风·新台》“新台有沘,河水游淋。燕婉之求,篷藤不鲜。”旧注以为是讽刺卫宣公强占人妻,筑新台在河边,那位妇女原是婚配的良家妻,所以憎恶卫宣公“篷藤不鲜”,像粗席似的,臃肿丑恶,嬉皮笑脸,直凑过来,决非善类。滞停留不动。
④暝(míng)天色昏暗。暝色指暮色。唐杜甫《光禄坂行》“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⑤一丘本指土坡,这里也指“一丘之貉”语意。这句是说,此地乱糟糟的,人说话和鸡叫声混杂一起,分不清楚,聒噪得仿佛成了同类。
白话译文
黄叶纷纷飘坠,西破河水漫流。风太急,粗席作的篷帆簌簌地响,没法卷收,阻滞了客人乘坐的扁舟。我在小寺里向外眺望,只见夕阳西下,夜色从千里以外悄悄袭来,不时听到啥杂的人声和群鸡入封的声音,响在同一个山丘。
鉴赏评价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深秋日暮的图景。写了黄叶、陂塘、籧篨、急风、扁舟、夕阳、暝色、人语、鸡声、小寺、山丘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思归的思想感情。深秋时节,作者身居小寺之内,眼见黄叶飘坠于西边的陂塘,因而注视到陂水横溢,四处漫流。诗人此刻即产生了一种飘零之感,动了归家之念。接着,诗人耳闻籧篨声响,知道外面起了大风,扁舟已无法开行。真是欲速归而不能。诗人面对着黄昏降临后的千里夜色,不时听到同一山丘上嘈杂的人声和驱鸡入栖的声音……此景此境,诗人不由得兴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嗟叹。
这首题壁诗通篇写景,无一抒情议论词句,但诗人在秋深日暮异地作客的孤寂惆怅之情、思乡盼归之意,都已流溢在字里行间。首句写黄叶纷纷飘坠,西陂河水漫流,表现出萧瑟的秋意,也透露家在徐州而宦游江南的诗人乡思撩乱、飘零寂寞的心绪次句写秋风正急,粗席作的船帆哗哗作响,没法卷收,阻滞了旅人乘坐的扁舟可以想像,渴盼归乡的诗人看到这风急滞舟的景象,心里该是多幺焦急、失望。三四句写诗人在无奈之中极目眺望,只见夕阳西下,暮色从千里以外悄悄袭来。这时,他听到江南人的吴依软语声和群鸡入埘的声音,混成一片,响在同一个山丘、这两句所写景象与前两句相反,不是萧瑟、紊乱、急剧、令人不安,而是和谐宁静、亲切温馨、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家庭生活氛围这样的景象,一定触引起异乡飘泊的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忆念,甚至使他在幻觉中仿佛已经回到了故乡以上两组不同情调气氛的意象,相互对照,又组合成一个浑整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游子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中的意象,既是作者耳闻目见的实景,又巧妙地融化了《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风,君子于役》)和唐宋诗中诸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舻人语夕霏间”(秦观《泗州东城晚望》)等表现乡思的传统意象。妙在不露痕迹,诱人想像、寻味。
寇国宝的诗,叶梦得已“恨不得多见”。但单从这首诗里,已能看出他虽然跟陈师道学诗很久,风格却与江西诗派迥然不同。叶梦得说这首诗“句意极可喜”。实际上,可喜的并不限于句意,此诗的胜处,实在于境界。
佳作佳话
这诗是宋代寇国宝担任吴县主簿时,题在阊门外一所小庙墙上的。他离任以后,叶梦得偶然到庙发现了这诗,以为“句意极可喜”,但不知作者是谁。几经打听,才了解它是与自己同榜登科的寇国宝所作,而且知道寇是陈师道的弟子,终于明白这诗之所以好,原来是因为“文字渊源有所自来”(《石林诗话》)。后来,清陈衍也说“国宝为后山人室弟子,读此殆无愧色。”(《宋诗精华录》)他们都认为名师出高徒,寇国宝这诗有乃师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