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多情自古原多病

生活百科 2023-02-16 13:39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虞美人·多情自古原多病

病中,黄昏,城头角响,心情恶劣。

一开篇,便是这样一个场面,“黄昏又听城头角,病起心情恶”,情况差到了极点。正在熬药,药汤刚刚沸腾起来,短柄的灯烛闪着青青的火焰,同样是不好的感觉。“药炉初沸短檠青,无那残香半缕恼多情”,燃着香,香也残,烟气也只半缕,仿佛世间一切的糟糕都集中在一起了。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虞美人·多情自古原多病
  • 创作年代(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 作品出处
  • 作者纳兰性德

作品原文

黄昏又听城头角,
病起心情恶。
药炉初沸短檠青,
无那残香半缕
恼多情。
多情自古原多病,
清镜怜清影。
一声弹指泪如丝,
央及东风休遣
玉人知。

作品赏析

这等惨样要怪谁呢?还不是要怪自己的多情?
其实上片状物种种都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主观视角所见,物本无关悲喜,只是在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多愁多病而敏感的心里,一切都是灰色的。
下片愈发顾影自怜,“多情自古原多病,清镜怜清影”,或是化自柳永的“多情到了多病”和张元乾的“有多情多病文园”,多情和多病连在一起,真是一位男装的林妹妹了。在镜子里照见自己清瘦的姿容,也只有自伤自怜而已。
末句“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这是常常被人误解的句子。单看字面,仿佛是说弹一下手指便泪水如丝而下,但心里还是念及远方的玉人,央告东风不要自己多愁多病的情况告诉她知道。
如果这样解,这首词的主题便是男女情事。
而的一个疑问是为什幺“一声弹指”就会惹得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泪如丝”呢?如果是睹物思人而“泪如丝”,或者是唱一首歌、喝一壶酒而“泪如丝”,都好理解,可为什幺弹一下手指就“泪如丝”呢?大家试试弹一下手指,会生出什幺感触呢?
这要先从弹指说起。
弹指,这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话,而是一个佛家术语,是从梵语意译而来的,具体动作有二一是拇指和食指作一个快速的摩擦;二是拇指和中指夹住食指,快速地把食指弹出去。佛家的弹指包含四种涵义一是表示虔敬欢喜;二是表示警告;三是表示许诺;四是表示一种非常短的时间单位。
人们一般说起弹指,取的主要是第四种意思。苏轼有个名句“三过门前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是说他拜访一位老和尚,开始的时候,老和尚身体健康,只是老了,后来再去,老和尚正在生病,后来再去,老和尚却已死了,仿佛只是一弹指的工夫呀。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人生苍凉之叹,又有佛法超然世外的意涵,是为宋诗当中的顶尖名句。
弹指虽然是个时间单位,但一弹指便会发出声音,所以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说的“一声弹指”自然也是可以的。宋词里便有“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有“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但无论如何,弹指的“时间单位”这个意思是确定不移的。所以,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一声弹指”应当是慨叹时间如电才是。
,若取这个意思(基本上是惟一的意思),“一声弹指泪如丝”这句在上下文中依然很难解释,于是,惟一合理的解法就是这里的弹指并不是佛家术语里的弹指,而是指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至交顾贞观的词集《弹指词》,而所谓“一声弹指”便是吟唱《弹指词》中句子。如此,“一声弹指泪如丝”便语意贯通,豁然开朗了。
,如此一解,和上文联繫起来意思倒是通畅,可下文明明是说“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是心里念及远方的玉人,央告东风不要自己多愁多病的情况告诉她知道。明明有个“玉人”在,又关顾贞观什幺事呢?
这个问题先放一下,我们先来看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唐诗——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我们可以想见扬州那月明如水的夜晚,小桥幽雅,美女吹箫,场面自是醉人。,事实上,这里的“玉人”并不是指美女,而是指诗题中的那位判官韩绰。——这句诗真是因误读而成名呀,要是大家知道那桥上站着一位“判官”,不知会是什幺心情呢?
韩绰是杜牧的同事兼好友,这首诗是杜牧离开扬州后怀念韩绰而写来寄给他的。“玉人”这个词我们会想地认为是指美女,事实上它是可以男女通称的,尤其在唐代很常见。况且,杜牧这首诗题目就叫《寄扬州韩绰判官》,从寄诗之体例看,玉人也当是韩绰才对。两个证据一汇总,玉人必是韩绰无疑。
再看看其他唐诗
卢纶的《送马尚书郎君侍从归觐太原》
玉人垂玉鞭,百骑带櫜鞬。从赏野邮静,献新秋果鲜。
塞屯丰雨雪,虏帐失山川。遥想称觞后,唯当共被眠。
还是卢纶的《偶逢姚校书凭附书达河南郄推官因以戏赠》
寄书常切到常迟,今日凭君君莫辞。
若问玉人殊易识,莲花府里最清羸。
权德舆的《送卢评事婺州省觐》
知向东阳去,晨装见彩衣。客愁青眼别,家喜玉人归。
漠漠水烟晚,萧萧枫叶飞。双溪泊船处,候吏拜胡威。
这都是以玉人指男性的例子,像美男子卫玠这样的人物便已经有玉人之称了。所以,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以玉人指称顾贞观,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说法。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自己多愁多病,又感动于好友的词章,更不愿好友得知自己的这般境况而忧愁惦念,这也正符合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挚情挚性。如此,“一声弹指泪如丝,央及东风休遣玉人知”正合那多情之人的诚挚深情。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满洲正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改回成德。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主要作品有长相思。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于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係也非常紧密。因而可以说,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着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纳兰成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 準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彙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