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以赴抓投资、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保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许多事关全局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明显进步,在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第一,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太原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 时间2013年
- 地点太原市
- 类别政府工作报告
开场语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主要内容
一、2012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2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以赴抓投资、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保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许多事关全局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明显进步,在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第一,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 311.43亿元,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2.96亿元,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1 320.63亿元,增长2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129.51亿元,增长16.1%;财政总收入454.49亿元,增长15.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5.67亿元,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587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10 079元,增长13.4%。
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铃重汽等30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太钢高性能碳纤维等25个高新技术项目开工建设,富士康苹果手机零组件等1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正式运营,华润集团煤业总部落户我市。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华顿实业和汾西重工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绿环保被确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迈出新步伐,组织实施50个自主创新项目,建设1个省级科技园、5个市级科技园;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被授予“中国创新驿站”,留学人员创业园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武宿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准建立,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宜居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环境改善初见成效。新建、改建道路27条,综合改造小街巷45条,南客站广场及配套工程进展顺利,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西山旅游防火通道及太古、太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达标活动和老旧片区整治,实现“两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初见成效,集中供热扩网2 785万平方米;太化、煤气化等8家重点污染企业关停;天然气置换工程全部完成;启动2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五河一渠”截污工程铺设管网46.21公里;市区煤炭消耗总量减少602万吨,採暖期燃煤总量下降35%。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4天,比上年增加16天。全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提高1.06、1.02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增加0.57平方米。地下水位止降回升0.78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範区”称号。
现代都市农业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个,实现销售收入101.13亿元。新建蔬菜标準园15个、设施蔬菜6 053亩,培育省级标準化养殖园9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2万人脱贫。娄烦县马铃薯、小店区奶牛“一县一业”示範县和15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顺利,区域主导产业逐步显现。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任务圆满完成,改造农村危房6 500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9公里,提高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标準,85个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推进村、8个连片示範区建设有序推进。
民生改善成效显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件实事”全部完成。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3 401套,竣工9 426套。新增公车600台,建成主城区公共脚踏车服务系统,开通清徐、阳曲、高校园区等公交线路,我市入选首批国家创建“公交都市”示範城市。实施“百院兴医”工程,新建、改扩建25个项目。推进“百校兴学”工程,新建、改扩建59所项目学校、30所公办幼稚园。新增义务教育标準化学校122所,“联盟校”增加到152所。太原大学专科升本。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转外就医範围扩大到全国。城乡低保标準进一步提高,四个主城区实现城乡低保标準一体化。城镇新增就业1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进社区管理格线化。推进平安省城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公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有奖举报,扎实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三道防线,信访总量下降42.1%。计生、外事、人防、对台、气象、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慈善、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和事业都有新进步。
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强市再创佳绩。大力践行“三个核心价值观”。引深民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居省会、副省级提名城市第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感动太原人物”等四类先进典型。组织“文化太原、幸福龙城”广场文化活动2 500余场。成功举办“三会一节一赛”。推进文艺精品塑造工程,编撰完成《太原通史》,晋剧《大红灯笼》、《傅山进京》等精品节目获国家奖励。认定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项。高新区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示範基地初步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左右。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2012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力以赴抓投资、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保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许多事关全局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明显进步,在全省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第一,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增速明显加快,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 311.43亿元,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2.96亿元,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1 320.63亿元,增长2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129.51亿元,增长16.1%;财政总收入454.49亿元,增长15.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5.67亿元,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587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10 079元,增长13.4%。
产业结构最佳化升级,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铃重汽等30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太钢高性能碳纤维等25个高新技术项目开工建设,富士康苹果手机零组件等15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正式运营,华润集团煤业总部落户我市。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华顿实业和汾西重工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绿环保被确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迈出新步伐,组织实施50个自主创新项目,建设1个省级科技园、5个市级科技园;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被授予“中国创新驿站”,留学人员创业园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武宿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准建立,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宜居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环境改善初见成效。新建、改建道路27条,综合改造小街巷45条,南客站广场及配套工程进展顺利,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西山旅游防火通道及太古、太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达标活动和老旧片区整治,实现“两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改善省城环境质量初见成效,集中供热扩网2 785万平方米;太化、煤气化等8家重点污染企业关停;天然气置换工程全部完成;启动2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五河一渠”截污工程铺设管网46.21公里;市区煤炭消耗总量减少602万吨,採暖期燃煤总量下降35%。全年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4天,比上年增加16天。全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提高1.06、1.02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增加0.57平方米。地下水位止降回升0.78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荣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範区”称号。
现代都市农业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个,实现销售收入101.13亿元。新建蔬菜标準园15个、设施蔬菜6 053亩,培育省级标準化养殖园9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2万人脱贫。娄烦县马铃薯、小店区奶牛“一县一业”示範县和15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顺利,区域主导产业逐步显现。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任务圆满完成,改造农村危房6 500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9公里,提高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标準,85个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推进村、8个连片示範区建设有序推进。
民生改善成效显着,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件实事”全部完成。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3 401套,竣工9 426套。新增公车600台,建成主城区公共脚踏车服务系统,开通清徐、阳曲、高校园区等公交线路,我市入选首批国家创建“公交都市”示範城市。实施“百院兴医”工程,新建、改扩建25个项目。推进“百校兴学”工程,新建、改扩建59所项目学校、30所公办幼稚园。新增义务教育标準化学校122所,“联盟校”增加到152所。太原大学专科升本。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转外就医範围扩大到全国。城乡低保标準进一步提高,四个主城区实现城乡低保标準一体化。城镇新增就业1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8%。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进社区管理格线化。推进平安省城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公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有奖举报,扎实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三道防线,信访总量下降42.1%。计生、外事、人防、对台、气象、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慈善、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和事业都有新进步。
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强市再创佳绩。大力践行“三个核心价值观”。引深民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居省会、副省级提名城市第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感动太原人物”等四类先进典型。组织“文化太原、幸福龙城”广场文化活动2 500余场。成功举办“三会一节一赛”。推进文艺精品塑造工程,编撰完成《太原通史》,晋剧《大红灯笼》、《傅山进京》等精品节目获国家奖励。认定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项。高新区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示範基地初步建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左右。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