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是北宋词人黄庭坚晚年贬官宜州所写的抒怀之作。这首词是他为了酬答他的兄长黄大临所赠的《青玉案》而写,藉此词向牵挂他的兄长倾诉自己的愁怀。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 创作年代北宋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黄庭坚
作品原文
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1)云不度。山胡(2)新啭(3),子规(4)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诗句(5),渡水穿云(6)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7)南浦,同卷西山雨。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第四阳关当为宜州附近关名。
(2)山胡鸟名。
(3)啭(zhuàn)鸟婉转地叫。
(4)子规杜鹃。
(5)醉时句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云“我只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6)渡水穿云指归鸿。
(7)轩有窗的长廊。
白话译文
来时的路如一条细线从云烟中蜿蜒而出,极目远送大雁归去。云儿也过不了这第四重阳关。忽然听到山中禽鸟重新唱响,杜鹃鸟悲啼,这时正是我满腹愁怨的时候啊。
忧伤损性,不要早晚被它所折磨,回忆起我当年喝醉时候写下的诗句。渡过千山万水,穿过重重云海,心已许定。(只希望)暮年时候能在南浦小屋中,捲帘赏那西山之雨。
创作背景
徽宗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因写过一篇《承天院塔记》,被人挑剔、捏造出“幸灾谤国”的罪名,被除名羁管宜州。是年冬从鄂州起程,次年春到达宜州贬所,这首诗即作于此时。其时词人已是六十岁的老人,被贬到如此边远险阻的地方,虽竭力以“忧能损性休朝暮”自勉,但仍不免要忧从中来,不能自抑。歇拍以景结情,更为表现了黯然神伤的心境。
作品赏析
文学鉴赏
上阕描绘作者複杂的心情,“烟中一线来时路”便是他这种複杂心绪的形象概括词人风尘僕僕地长途跋涉,来到这远离京城的异地,他回顾的是来时的道路,而这路已为茫茫的烟尘所笼罩,只留下若有若无的一线痕迹,这便把他一刻也不想在此地勾留而急想归去,归期亦如归路一样渺茫难寻的複杂情怀尽现无遗。“极目送,归鸿去”,是他思归心情的又一次展露,他举目望见天际的归鸿翩飞北去,他望到它们飞向天边,飞得不见了蹤影,还在引颈翘首目送那已经消失了的影子。那是因为鸿雁能归而己不能归,他多幺想变成一只鸿雁离开这举目无亲的异乡呵!“第四阳关云不度”,极言此地之荒僻遥远。“阳关”本在陇西。王维《渭城曲》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阳关”乃借用,“第四阳关”形容此地比“阳关”还要遥远好多倍,以至天空的行云都不再飞渡,而人还得渡越此关……“山胡新啭,子规言语”形容季节的特徵,尤其增加乡思的愁怀,山雀的鸣啭与子规的哀啼益发令人增加千种别意,万种愁怀。
下阕愁情惨怀的抒发,而极力自我排遣“忧能损性休朝暮”是一句诉诸理性的语言,词人说忧愁能损伤性情,休要朝朝暮暮为它所困扰纠缠。他想起醉中曾经写过的诗句“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词人愿自己常常处于酣醉状态,这样就可以从忧中解脱,而让满川风月去替他人忧愁。“渡水穿云心已许”是一句认命之词,词人千里迢迢渡水穿云飘泊异地已不止这一次,对于坎坷的命运心中已早该默认了。他自知已到暮年时光,那幺便让它与自己所在的南浦小轩一同去领受西山来的风雨吧。“同卷西山雨”中的“同”字用得极妙,它把抽象的暮年光景与具象的“小轩南浦”合二为一,便使抽象意念具体化,而且给以豁达的态度迎接人世风雨的深层意识也赋予了形象性的特徵。“卷西山雨”显然是从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而来,但较之前人的名句,它增添了哲理性意蕴,因而更显得深沉蕴藉。
名家点评
徐少芬 可以看到黄庭坚词中显现出来的自我人格形象,在初期还具有不稳定性,而随着时问的推移,经过不断改变,融汇、选择,直至逐渐明晰的过程,于贬谪黔州后便成熟确立了,成为主导格调与诸映衬交叉部分谐调对应的複杂组合体。
白华 《青玉案·江城子》黄庭坚是江西派代表人物,诗风以生新瘦硬着称,其词却或俚俗、或豪放、或婉约,风格多样。就其婉约词言,前人以为风格接近晏殊、欧阳修,又以为“今代词手惟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唐诸人不逮也”,观此词知此言不谬。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死于西南贬所。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