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攻赵长平》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秦攻赵长平
- 创作年代西汉
- 作品出处《战国策》
- 文学体裁散文
- 编者刘向
原文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燕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词解
计盘算
于向
是这
显张扬
却使…退兵
务致力于
亲指关係友好、亲近
隐蔽指屏障
句子翻译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纷纷派兵帮助赵国。
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
大王不如听从赵国,把粮草借给他们,让他击退秦兵,如果大王您不加理睬,秦兵就不会退去。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
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燕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听从赵国,把粮草借给他们,让他击退秦兵,如果大王您不加理睬,秦兵就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係,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燕身上。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是十万火急。再说救赵是一种高尚的国际义举,击退秦国,也可以张扬名声,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确实是战略决策的错误啊。”
提要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聪明的人会识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进他人的圈套还不自知。出谋划策时,掌握对方的计谋始终是第一位的。
评析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实际上也是地缘政治学上的经典。地缘上的互相依存、联盟抗暴是各国政治家的共识。所以当今世界地域性组织非常的众多。除了互利互助外,还能共同对付敌国。而如果忽视了地缘上互相之间的利害关係,国家之间、朋友之间不互相帮助,那幺你的邻国、亲朋的受损境况,就是明天你的景况。
编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着《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生平事迹见《汉书》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