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法国画家达雅克·路易·大卫(又译“达维特”、简称“大卫”)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巴黎罗浮宫,它是画家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
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画家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由于这幅画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饰,姿态和表情,複杂的环境和众多人物所应该有的光影效果和複杂色彩层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着名的高难度巨幅人物组油画。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 外文名Le Sacre de Napoléon(法文)
- 创作者雅克·路易·大卫
- 材质布面油画
- 国家法国
- 年代1805-1807年
- 规格610×931厘米
- 收藏地巴黎罗浮宫和凡尔赛宫(各一幅)
画作背景
在19世纪初,雅克·路易·大卫受法国皇帝拿破仑之託,画出包括加冕在内的当代大事。他受鲁本斯的影响,从他的作品可得到普遍的证明,这构成了大卫艺术确立时的基石。在巨大构图中的这个部份图中充分发挥了大卫在肖像方面的才华,右侧人物的头部令人想起他年轻时对于古典罗马雕刻的热情。这幅巨幅的油画,反映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仪式的盛况。作品宏大的构图,众多的人物以及华丽的服饰和辉煌的色彩,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典型特徵。这是法国着名画家大卫(1748-1825)的一幅着名写实油画。画家用了两年时间(1805-1807)才完成这幅画。
1794年,热月政变发动后,法国新建的督政府并未巩固,王党的复辟活动便乘机猖獗起来。加上欧洲已建立的反法联盟,严重地威胁着法国。此时,国内的人民运动又高涨起来。法国资产阶级政权急需一个新的领袖来巩固他们已获取的革命成果,这个人不仅能抵御外国的干涉,还能防止国内人民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在这种情势下,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巴黎大资产阶级赖以稳固他们的既得利益的最合适的人选了。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所建立的法兰西帝国,导致法国大革命的最终失败,但在防御外敌,加强法国实力方面,他又是一个英明的开拓者。拿破仑这一系列政治策略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锦囊妙计”,那就是他穿上了古代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来实现当代的任务,实现罗马时代一些帝王所惯用的对外扩张的军事路线。
画家达维特所崇尚的古典主义艺术,也是以古罗马风尚为範例,採用古罗马的历史题材以宣扬“当代的任务”,这在画家前期的作品上尤为明显。所以拿破仑在巩固自己的帝国政权之后,仍然重视这位画家的艺术才能,授予他以宫廷首席画家的称号,让他和维旺·德隆共同来掌管美术事业。从此,达维特再度从徘徊与彷徨之中振作起来,以新的热情为拿破仑的政权宣传效劳,并倾注了他全部的艺术心血。这幅《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正是这个时期奉命而作的一幅巨製。
名画欣赏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準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教皇庇护七世,他无力地坐着,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达维特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製,他找人帮他製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作模特儿。
这幅画不愧是达维特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出场人物个个肖似,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
人物解析
画面场景、角色的面部表情及总体布局,每个字元都标注了特定和独特的作用。
- 拿破仑一世(1769-1821)站在画面中心,身着加冕。
-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1763年至1814年)接收来自皇帝,不是教皇手中的桂冠。。
- 庇护七世(1742年至1823年),主教在加冕仪式的画面上,只是简单镶嵌在里面,很难被识别。
- 查尔斯 - 弗朗索瓦·勒布伦(1739年至1824年),拿破仑·波拿巴的三个领事之一,他手里拿着“查理曼大帝”的权杖。
- 让 - 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1753年至1824年),也是领事之一,后成为帝国的王子校长。他也握着“正义之手”的权杖。
- 路易 - 亚历山大·贝尔蒂埃(1753年至1815年),1805年成为帝国元帅。
- 塔列朗(1754年至1836年),1804年7月11日成为帝国元帅。
- 查尔斯·拿破仑(1802至1807年),路易·波拿巴和霍滕斯博.阿尔德的儿子。
- 波利娜.波拿巴(卡罗琳·波拿巴),拿破仑的妹妹,她在注视约瑟芬的披风。
- 路易·波拿巴(1778年至1846年),皇帝的弟弟。他1806年成为荷兰国王。
- 约瑟夫·波拿巴(1768年至1844年),皇帝的弟弟,他被授予皇家王子的称号,并在1806年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成为西班牙国王。
- 约阿希姆·穆拉特(1767年至1815年),帝国元帅,1808年他成为那不勒斯国王,他是卡罗琳·波拿巴的丈夫。
- 玛丽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1750年至1836年),拿破仑的母亲。她被画家安排在看台上。她实际的确没有参加仪式,是因为拿破仑和他的弟弟吕西安之间的纠纷。但画家大卫却将她画入大典仪式,为此,当拿破仑看到在1808年完成了的这幅画时,十分感谢这位另类的画家。
- 画家雅克·路易·大卫被发现在看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创作过程
这是画家对拿破仑一世及皇后加冕礼仪式的忠实记录。画面中心形象是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接过的王冠,赐给皇后约瑟芬。罗马教皇被请来参加仪式,想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号召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肯定称帝的合法权,不过只让他坐在祭坛前作为后盾而已。受加冕的皇后长长的皇袍由宫女罗席福柯拉夫人和瓦勒特夫人牵着,中间平台上坐着皇后的母亲,围绕中心周围站立着主教、王公贵族、将军、各国大使以及前来祝贺的外国国王、王后等,画中有近百人的肖像,据说很多是请真人来到画室画的。这幅画构图宏大,气势磅礴,构思巧妙,以肖像写实手法创作而成,虽为拿破仑歌功颂德,但作为历史画卷是不朽的。
为了达到逼真,大卫把画中许多人请去作过模特儿,对于满是刺绣和金饰的服装,画家也作了一丝不苟的描绘。骄横一世的拿破仑,毕恭毕敬的约瑟芬,遭到胁迫而无可奈何的教皇,以及如此宏大场面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明生动,决无雷同。安格尔的艺术典雅精美,他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他进行夸张。
在1808年至1822年间大卫亲自複製这幅画,为表示区别,大卫把画中左边和四位宫女中站在一起的第二位——拿破仑最宠爱的妹妹波利娜.波拿巴的衣服颜色改为粉红色,现收藏与巴黎凡尔赛宫。
画作对比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一共画了两幅,一幅现存罗浮宫,一幅现存凡尔赛宫。两幅一模一样,惟一的差别是在画面中拿破仑最宠爱的妹妹波利娜.波拿巴的着装色彩上。凡尔赛宫那幅着红纱,另一幅在罗浮宫的着白纱。由于这幅画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饰,姿态和表情,複杂的环境和众多人物所应该有的光影效果和複杂色彩层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着名的高难度巨幅人物组油画。
艺术构思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在这幅画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画中国王的母亲出席了拿破仑的加冕礼,端坐于画面中央的王座之上,而事实是拿破仑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愤怒并未在那天露面;接受加冕的王后约瑟芬和为自己加冕的拿破仑本人也在画家的妙笔下变得更为苗条和高挑了。在150多个见证这场加冕礼的人物中,身穿红衣站在画面右端的是外交部长塔列朗。画面光线处理的技巧十分娴熟,在一百五十个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并恰到好处地照顾到某件首饰上镶嵌的宝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卫是现代摄影师的先驱,就像他们纪录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油画上展现出的奢华场景不禁令民众浮想联翩 。
画家大卫原本打算绘製拿破仑为自己加冕的场面,但惟恐被视为轻蔑教皇,于是换成为约瑟芬加冕。由于画面中的人物必须让人一眼就认出来,所以花费了许多事前準备工作。大卫除了数量众多的素描习作之外,也製作了教堂的模型、在其中排列某个弟子做的人偶,并且请了两位助手。他请设计歌剧舞台的多勾提安排人物的远近关係,并请点杰绘製版画的素描。此作完成于1807年11月。
画家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着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他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1810年,达维特又完成了与《加冕》同样宏大的《练兵场上的发旗典礼》 ( 简称《授旗式》),也是歌颂拿破仑功绩的历史性名作。但《授旗式》的宫廷色彩过于浓厚, 总不如《加冕》一画来得感人。他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布鲁特》、《马拉之死》、《网球厅宣誓》和这一幅历史画,是法国近代革命史的真实写照,而这一系列艺术创造是用一种新古典主义艺术原则来完成的,它对于法国以至欧洲19世纪的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画家的一些题材的作品,也反映出这位天才画家杰出的绘画才能《赛莉齐娅夫人肖像》、《雷卡米埃夫人像》、《劫夺萨宾妇女》。达维特的艺术是严肃的、雄伟的,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因为它包含着生活的真理,因为它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还因为它反映了艺术家真诚的信仰和激情,所以能唤起观众。"不妨说,达维特的艺术气质是与法国中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时期表现出来的锐气密切相关的,它是启蒙学派的理想王国的理想在艺术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