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画的决定》(川府发〔2008〕14号),结合《成都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灾后成都教育重建规划,现就我市组织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画作出如下决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画的决定
- 类型政府通告档案
- 档案标号川府发〔2008〕14号
- 地点四川成都
简介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画的决定》(川府发〔2008〕14号),结合《成都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灾后成都教育重建规划,现就我市组织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画作出如下决定。
攻坚思路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坚持科学协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託,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校企合作”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激发办学活力,创新培养模式,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民众终身学习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西部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标誌示範学校,建设县级职教中心,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实施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最佳化专业结构,创新办学机制;扩大招生规模,丰富办学层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攻坚原则
(一)政府主导、以县为主原则。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政府统筹的攻坚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为当地学生提供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资源整合、多方参与原则。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产业园区、高等院校作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支持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三)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原则。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围绕成都经济社会需求、产业需求、区域需求,明确攻坚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
(四)服务产业、促进就业原则。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培养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製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攻坚目标
(一)实现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招生比例达到5.8∶4.2,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8.6万人。
(二)实现城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应学尽学。进一步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实施就读急需紧缺专业奖励政策,保证有就读意愿的学生均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三)实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到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定标準》的要求。
(四)实现教师队伍素质显着提升。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达到教育部的要求,教师学历达标率在90%以上,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6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20%左右。
(五)实现学生高水平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0%以上,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80%以上的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契约。
(六)实现城乡居民素质普遍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年培训面达到35%以上,累计完成“两后”培训20万人,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结合居民需求,大力开展社区教育。
攻坚任务
(一)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形成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从义务教育阶段起,探索实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组织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长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就业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专业为纽带,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以集团为载体,建构“一年在乡学基础,二年进城学技术,三年进厂準就业”、“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协作培养、分段培养新模式,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目标,促进城乡中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二)形成区域特色鲜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促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有效对接。以专业为纽带,组建一批院校与行业、院校与企业、院校与院校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鼓励中心城区重点培养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近郊区、县重点培养电子信息、机械建筑、化工医药等领域人才,远郊市、县重点培养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和食品加工等领域人才。
(三)建立健全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联动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以适应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广播电视大学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骨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市民学历提升和更新知识、休闲娱乐、资格认证、职业技能等非学历教育培训需求。
(四)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我运作、自主发展的运行体系。完善学校法人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职业教育灵活开放的人事聘任制度,探索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激励机制。市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帮助职业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引导院校加强国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培养,建立政府引导、院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办学,引入有实力、高水平的市外职业教育院校。
(五)完善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在落实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实施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补助”政策。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收学费并给予生活补助。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收入的5%用于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合理的报酬。
(六)建立管理先进、运转高效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搭建职业教育信息交流、资源共享、远程教育为主体功能的信息网路,促进管理手段和教学手段的转变。构建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远程共享教学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毕业生就业公告系统,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公共实训基地、示範性院校和县级职教中心率先完成信息化建设。
攻坚重点
(一)围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完善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内实训基地三级网路,保证学生实习实训工位满足教学需要。至少20个实训基地进入省级重点建设的100个实训基地行列。围绕我市重大产业发展,结合专业建设,建立市级服务性、开放性、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6个。市属高等职业学院的实训基地,要面向远郊的中等职业学校,保证每年提供满足500名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训1年的工位。加强校企合作,每年由市国资委、市经委指导并引进不少于1家规模以上企业与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作。
(二)围绕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示範性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集聚优势、重点建设、重点投入,着重扶持和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空间大、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新颖的职业院校,建成省级示範性中等职业学校6—8所,具有标誌性的国家级示範性中等职业学校3—5所,示範性高等职业学院1—2所,在温江区建成1个职业教育园区,构建我市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
(三)围绕成都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完善专业评审制度,统筹专业设定,调整专业结构,孵化新兴专业,形成特色专业,培育一批办学模式灵活、教学管理规范、发展前景广阔、社会声誉良好的重点专业,打造一批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精品专业。根据全市重大产业发展的需要设定和调整专业,以工位数量确定专业招生计画,严格学籍管理,调控专业办学规模,定期开展专业指导和评估,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地设定专业。
(四)围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整合县域内教育、劳动、农业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各区(市)县分别建成1所符合标準的县级职教中心,成为服务本区域的以职业学历教育为主,具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功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至少10个县级职教中心进入省级重点建设的120个县级职教中心行列,4—6个县级职教中心进入全国1000所示範性县级职教中心行列。
(五)围绕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推进职业院校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建立职业院校特聘教师岗位制度,实施急需紧缺专业兼职教师补助,允许职业院校在20%的编制範围内空岗外聘专业课教师,并按此核定人头经费。实施专业教师培训计画,落实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畅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聘其他技术职务职称的渠道。每年表彰一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授予“成都市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带头人”称号。
(六)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职教集团建设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以服务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宗旨,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依託,以集团内成员单位共赢为基本目标,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最佳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建立由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高等职业学院牵头,县级职教中心、远郊县市职业学校、民办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参与,以专业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目的,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