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渠

生活百科 2023-02-16 13:40生活百科www.aizhengw.cn

白渠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汉书·沟恤志》)。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基本介绍

  • 性质灌溉渠
  • 朝代西汉
  • 起点谷口
  • 终点渭水

简介

白渠的建成使泾阳、三原一带的大片土地,在改善土肥条件,促进生产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民众对白公也深为爱戴,并编成歌谣广为传颂 田于何所·池阳穀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汉书·沟恤志》),可见人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以后白渠与郑国渠合称为郑白渠。

来曆命名

白渠,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着名水利工程。 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也常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郑白渠。早在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就採纳了大司农的建议,命水工徐伯率领万人开挖漕渠。自长安引渭水,东通黄河,漕运关东之粟,也可灌溉田地万余顷。3年后渠成,民得其利。后来,赵国中大夫白工建议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在陕西临潼,注入渭水,长200里,灌溉农田4500多顷,名之为白渠。有民谣颂之“田于何所?池汤、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

流域作用

白渠西起自池阳穀口郑国渠南岸(水经注“水出郑渠南”),引出泾河水流向东南,经池阳、栎阳向东到下邦后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由于泾河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时人赞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衍变历史

东汉迁都洛阳后,白渠一度废弃,直至十六国时前秦以关中为根据地时,苻坚方组织农工对白渠加以整修。西魏定都关中之后,也对白渠加以重修。至唐朝时,由于郑国渠已完全废弃,白渠遂成为关中灌溉的主要河渠,分为三白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唐高宗永徽年间,白渠灌溉总面积达到一万多顷,成为关中农业命脉。唐中期之后,由于白渠上大量设立水车、水磨等水力机械,并且泾河上游用水增加,导致白渠水量急剧减少,虽然几乎每二十年疏浚一次,灌溉面积还是减少至原有的五分之一。
北宋、金、元均设立专员对白渠进行管理,直属中央政府。明朝时白渠缩小,改有陕西省设专员管理。清朝雍正年间,白渠进一步缩小,改由西安府管理。乾隆之后,白渠减小为今龙洞渠,散归各县管理。此后白渠不再见诸史书。

遗址考古

遗址发现

2015年,考古人员在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内勘探发现了密集分布的三座古城,并意外发现了汉唐白渠遗存。
考古队在勘探栎阳城遗址东北关山镇东南两座大墓周围遗存的过程中,在其北侧发现东西向大型沟渠。该沟渠大体呈西南—东北向,长约9.93公里,口宽约15~20米,深约4~6米左右,向东钻探至渭南市临渭区境后继续向东延伸,向西在关山镇叶家村西南一带被石川河故道沖毁。通过发掘确定,沟渠至少经历四个时期,底部出土汉代绳纹筒瓦瓦片、砖块等,沟渠上部淤积中出土外素麵内布纹筒瓦瓦片、瓷片。

考古研究

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断该沟渠西汉中期开凿,到唐代继续使用,推测其应为文献中记载的汉唐白渠遗存。白渠是古代中国最强盛的汉唐时代于首都地区兴建的最重要国家水利工程之一,对后代关中引泾水利有着直接的影响。考古专家表示,栎阳城北白渠的勘探与试掘,是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考古的重要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关人物

白渠 一名彝,字秉之,今属于安徽省桐城市,清代人。教授经学四十余年,博通诸经,着有《易概》22卷、《诗概》32卷、《周官概》20卷、《仪礼概》46卷、《孝经概》2卷。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