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补气参药须分清寒热
中药的治疗作用是由其性能决定的,其中包括寒、热、温、凉四性,也称为四气。寒凉性的药物分别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多用于阴虚热证。温热性的药物分别具有散寒、温理、助阳的作用,多用于阳虚寒证。还有一些平性药物,药性的寒热不明显,通常作用比较缓和。药物的四性是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原则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先天受之于父母,后天由五脏化生、由水谷滋养。当久病、重病、劳累或者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时,便可导致气虚。气虚分为气阴虚和气阳虚两类。气阴虚者阴不制阳,表现出虚热的证候;气阳虚者阳不制阴,表现出虚寒的证候。观察患者的症状可正确地区分气阴虚和气阳虚,例如前者面色潮红、后者面色苍白,前者五心烦热、后者畏寒肢冷,前者口干便秘、后者口不渴便稀,前者盗汗、后者自汗等。中医理论要求“虚则补之”,治疗气虚通常使用补气的中药调节。补气药中参类药物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包括人参、西洋参、党参和太子参等。这些药都具有补中益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不仅广泛用于中药汤剂和成药,也常常用于药膳或营养保健品。值得注意的是服用补气参药时,不仅须分清服药者属气阳虚还是属气阴虚,还应了解该药性味的寒、热、温、凉与特性。正如《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否则随意服用只能是无益有害。
人参包括圆参、山参、红参等,因其药性温热,适用于气阳虚之寒证,特性为大补元气,适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大病初愈、久病体虚、胃肠虚弱、食欲不振、心功能不全、血糖异常、惊悸健忘、眩晕头痛等证。气阴虚之热证者不可服用人参,否则可使患者病情加重、激动失眠、头疼眩晕、体温升高、皮疹瘙痒、流鼻血、甚至休克。
西洋参因其药性寒凉,适用于热证,特性为即可补气养阴,又可清火润燥。临床常用于治疗气阴虚之久病虚热、津液消耗等慢性疾病,如高热潮热、高血压病、冠心病、结核病、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西洋参不适于气阳虚之寒证,否则可使患者出现腹胀、便稀等脾阳虚的征象。
党参补气作用与人参相近,仅力量较弱、不能持久,而养血功效优于人参。其药性平,特性为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寒凉,养血而不偏滋。除急救虚脱等特殊情况外,一般均可用党参代替人参使用;党参更适用于老年人体虚、病后虚弱、神经衰弱、肾病综合征、萎缩性胃炎等。太子参其药性偏凉,侧重于治疗气阴虚证,虽补气养血功效不如党参,但生津润燥作用优于党参,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佳品,更适合于气虚兼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心悸失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