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防暑为先,不忘养阳

健康新闻 2023-06-03 13:29健康知识www.aizhengw.cn

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热为盛,在高温天气下,人很容易中暑。尤其是长期在室外,需要顶着烈日工作的人们,中暑的可能性又会更大。所以,夏至以后,防暑为先,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中医认为,暑邪,其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并兼有湿邪等特性的外邪。暑邪为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暑邪伤人 ,可见阳热症状 ,如壮热,心烦,面赤 ,脉洪大等 。

(2) 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为阳邪 ,阳性升发 ,故暑邪侵袭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

(3) 暑多挟湿,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故除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 ,胸闷呕恶 ,大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

中医对中暑分阳暑和阴暑,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或长途行走,或因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突然出现头晕胸闷、高热汗出、体若燔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气粗等。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

预防阳暑要注意夏日出门要备好防晒用具,如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准备充足的饮用水及清凉饮料以及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仁丹、风油精等,以备应急之用。避免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然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或是在大汗的状态下,进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饮品。

而阴暑更多见,夏天,我们有时会在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因湿性粘滞,阴暑病程比较长。,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

阴暑治疗以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为主,选用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液、胶囊)。

中暑急救原则脱离热源环境、迅速降低体温、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暑为主。治疗处理方法

①将患者扶到阴凉处躺下,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于散热; 

②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最好是淡盐水;以及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等清热解暑药。 

③用湿毛巾、冰块、冰袋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及大腿根部,加速散热; 

④如果情况严重出现休克状态,把病人脚部抬高可缓解休克症状,立即将患者送至医院,采取更专业的综合对症治疗措施处理并发症,防止脑水肿等情况发生。出现中暑要及时就医诊治,严重情况下可危及患者生命。

高温环境下,人们可能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这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夏日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可多喝绿豆汤、赤小豆粳米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下面再推荐几种消暑食疗方

① 清暑益气粥 西洋参5克,麦冬、石斛、西瓜皮各1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西洋参、麦冬、石斛用布包好,加水煎30分钟,去渣留汁500毫升左右,西瓜皮洗净后切成细丝,再将粳米加入煮成稀粥,以冰糖调味即可食用。清暑益气,生津止渴。

②芦根绿豆粥 新鲜芦根10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芦根切短,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取出渣,再加入绿豆、粳米同煮,直至绿豆煮烂为止。可在粥中加适量盐或冰糖调味即可。清热养胃、消暑解渴。

③冬瓜扁豆粥白扁豆20克,冬瓜(带皮)适量,粳米100克。白扁豆洗净后浸泡1小时,冬瓜切片或块,与粳米同煮粥,加适量盐即可食用。健脾化湿消暑。

④ 荷叶莲藕粥鲜荷叶1张,鲜莲藕适量,粳米100克。先将荷叶洗净切碎,放入锅内加水煎汤,滤取汁500毫升左右,再将莲藕洗净切成小粒,与洗净的粳米一起加入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调味后食用。清热解暑,和胃。

炎夏防暑,大家都能意识到和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有深层次的认识。中医认为,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夏至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俗话说“夏至阴长”,也就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鹿角(鹿茸)、蝉(蝉蜕)、半夏都常用是中药,它们的生长都蕴含着大自然阴阳变化的道理。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一个安内,一个攘外。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除了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防暑,避免暑伤气阴,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阳气,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规律。

夏至养阳,谨遵“三忌”

第一,忌夜卧贪凉。夜卧吹冷风,尤其头部受风邪,极易导致阳气折损。第二,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处于开泄状态,冷水洗浴使外来寒气极易侵入人体,久之会出现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后背发凉等症状。老人和小儿尤其应重视。第三,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饮冰品等,容易引起脾胃虚寒证,可表现为胃痛、腹泻、完谷不化等。女性可出现痛经、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

夏至养阳,避寒措施主要包括1、防腹中寒,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 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2。 防躯体寒,防止头、脚、躯体受寒,主要是要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不宜夜晚露宿,更不宜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3。 适当吃点生姜,温通阳气,民间所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推荐夏日养阳的几种中药

1。生姜 辛,温,归肺、脾、胃经。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温肺散寒,温中散寒。用作用较弱,主要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煮水或配红糖、葱白煎服。夏日煲汤、煮粥均可放入生姜以助机体通阳散寒。

2。葱白 为葱近根部的鳞茎。辛,温,归肺、胃经。本品辛温不燥烈,具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的作用。药力较弱,用于风寒感冒之轻证,可以单用煮水,也可与淡豆豉同用,如葱豉汤。也可外用,捣烂后,外敷肚脐,再施温熨,能通阳散寒,治阴寒腹痛。

3。黄芪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根。甘,微温,归脾、肺经。本品甘温补脾而善升举下陷之中焦阳气,补益肺气而能“直达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不仅有止汗之效,也有助于发汗。能扶持正气,托毒外出,尚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和血液的化生。生用(生黄芪)偏于走表利水,炙用(炙黄芪)偏于温补脾胃。夏日用生黄芪为好,用量5-10克,配大枣3-5枚,煮水或冲泡代茶饮。

4。五味子 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北五味子(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甘、酸,温。归肺、心、肾经。本品有明显的酸味,一般视为酸温收涩药。但五味子非仅能敛肺、敛阴而已,《神农本草经》说本品“主益气”,《用药法象》又谓能“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故本品具有益气作用,并能“酸甘养阴生津”,有较好的生津止渴之功,还能养心安神。夏日暑热耗伤气津,心烦口渴,可与山楂煮水服用。五味子10克、山楂30克,加水煮烂,加入适量白糖即可。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