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癌症预防 2025-02-24 10:22癌症预防www.aizhengw.cn

(一)病因

乙脑病毒,一种属于黄病毒科的微小病毒,其核心结构仅有30nm,却在电镜下展现出正链单股及20面体结构的神秘形态,球形外观宛如宇宙中的星辰。其RNA约为10.9kb,被封装在单股多肽的核壳中。该病毒拥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两种重要蛋白,其中E蛋白是抗原的主要成分,具有独特的特异性中和及血凝抑制抗原决定簇。尽管M和C蛋白也具备抗原性,但在致病过程中并不起关键作用。乙脑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在细胞内繁殖,对多种因素敏感,如温度、、氯仿、蛋白酶、胆汁和酸。高温100℃下2分钟或56℃下30分钟便可灭活此病毒。它也能在低温及干燥环境中顽强生存,甚至在冰箱中冷冻干燥后可保存数年。病毒可在小白鼠脑中传播,并在鸡胚、猴肾和Hela细胞中生长繁殖。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自然界中存在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其毒力可能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从中医角度看,乙脑的病因主要是外感热病的邪恶侵袭。由于邪气的深浅和个体抗病能力的差异,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乙脑的发病,特别是重症病例,具有独特的季节性特点。暑为阳邪,易化火动风,导致高热抽风;风动生痰,可能导致抽风昏迷;痰盛生惊,痰堵气道则加剧抽风。热、痰、风三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在疾病初期可能出现湿伏热抑郁症状;而在后期则可能出现肌腱失养、不规则发热、震颤等症状。严重时可能留下后遗症。

(二)发病机制

当人体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时,病毒通过皮肤或淋巴管进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随后病毒侵入血液循环,引发病毒血症,进一步侵袭血管内膜和靶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等,导致全身性病变。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和其他防御功能。如果大脑患有囊虫病,会促进脑炎的发生。病毒的数量和毒性也在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人体免疫力强时,病毒可能只形成短期病毒血症,并迅速被中和消除;但如果免疫力低,病毒可能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利用神经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和酶繁殖,导致严重的脑实质变化。

有人认为,虽然乙脑患者在临床上有神经细胞损伤,但大多数患者能够迅速完全恢复。病理特征如血管套等提示免疫病理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动物实验证明血管周围细胞浸润是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乙脑的发病机制还涉及免疫复合物,脑组织内可检测到多种免疫相关物质。细胞介导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也参与了发病机制。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乙脑病毒的复杂致病机制。近期研究发现,黄病毒携带的RNA正链基因组在感染细胞中迅速复制,并成功激活核因子口腔上皮癌细胞NF-KB。有趣的是,水杨酸盐这种物质可以抑制NF-KB的激活,进而对黄病毒的复制和病毒诱导的凋亡产生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是剂量依赖性的,但当使用特异性NF-KB抑制剂SN50时,病毒的复制和细胞凋亡并未受到影响,说明NF-KB并不是病毒复制和凋亡所必需的。

进一步探究水杨酸盐的抑制机制,发现其可能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活性有关,而并非仅仅是通过NF-KB路径发挥作用。

在病理解剖学中,这种疾病表现为全身性感染,但主要病变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脑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免疫损伤为主,其临床表现的类型与病理变化的程度密切相关。从大脑到脊髓,都可能发生病理变化,其中大脑、中脑、丘脑的病变最为严重。

通过肉眼观察,可以看到软脑膜充血水肿,脑沟变浅,脑回变厚,出现半透明的软化灶。这些软化灶可能单独分散,也可能聚集在一起,甚至融合成更大的病灶。

在显微镜观察下,可以看到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的情况。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在脑实质中,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则弥漫性增生,发挥吞噬和修复作用。血管病变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表现为脑实质和脑膜血管扩张、充血,大量浆液渗入血管周围脑组织,形成脑水肿。

神经细胞病变也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特征。神经细胞出现变性、肿胀及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溶解,胞质内出现空泡。严重的情况下,会在脑实质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软化灶,这些病灶可能散在脑实质各部位,少数会融合成块状。神经细胞病变严重者往往无法修复,从而导致后遗症。

除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严重病例还可能影响肝、肾、肺间质、心肌等其他组织器官,病变程度不尽相同。这一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病理学资料。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