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
揭开创伤性白内障的神秘面纱
在眼科领域,创伤性白内障以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引起广泛关注。它的症状因类型不同而各异,让我们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奥秘。
一、创伤性白内障的三大主要类型及其症状
1.白内障钝挫伤:这种类型的白内障相对较少见,可能伴随晶状体半脱位或全脱位。早期表现为瞳孔区域后囊膜下的浊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浊度可能逐渐扩展到深度和广度,最终形成完全白内障。值得注意的是,钝挫伤后并不一定会立即出现浊度变化,这种状态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2.由撞击引发的挫伤性白内障:通常是由拳击或球类等物体撞击眼球导致的。其临床表现多样,包括Vossius环状混浊、玫瑰样白内障、点状白内障、板层白内障和全白内障等。
3.穿通伤引起的白内障:此类白内障多因铁异物进入眼睛或刀剪、玩具的刺伤所致。穿通伤引起的白内障通常伴随复杂的眼穿孔损伤,因此其临床经验和预后不尽相同。年轻患者的囊膜破裂较大时,可能会出现乳糜样物质迅速填充前房的情况,导致眼压升高和继发性青光眼。
二、爆炸伤引起的白内障
在矿工采矿时的爆炸、儿童眼部的爆竹伤等情况下,也可能引发类似穿通伤的白内障。这类损伤通常较为严重。
创伤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每一个案例都有其独特的故事,眼睛作为脆弱的器官,在遭遇创伤后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导致白内障的形成。从钝挫伤到穿通伤,再到爆炸伤,不同类型的创伤性白内障都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和进程。患者在遭遇眼部创伤后,应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以便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公众也应提高安全意识,预防眼部受伤,守护好自己的“心灵窗户”。
瞳孔区域的晶体若遭受伤害,视力会迅速受损;而虹膜后的晶体受损,视力下降则相对缓慢。若囊膜受到广泛损伤,除了视力障碍,还会引发明显的炎症或继发性青光眼。对于创伤性白内障的患者,检查过程中必须谨慎,以防眼内异物的存在被忽视,有时巩膜上的伤口微小,难以察觉,易造成误诊。
晶体中的异物,尤其是铁质,是眼内最常见的异物。这些异物在晶体中可能形成局限性白内障。如果异物微小,可以在晶体中存在多年而不显任何反应。铁质会在眼睛中氧化,逐渐扩散,形成眼锈沉着,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各个部分的锈沉着,最终可能导致失明。这种情况与眼睛异物的大小和位置密切相关,特别是眼睛后部的铁异物,更容易游移到眼后。
晶体锈沉着症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早期,晶体前囊下会出现小棕黄色斑点,后期则会出现棕色锈斑。铁质在晶体上皮细胞中的吸收会导致其变性,阻碍新纤维的生长,进而引发全白内障。最终,晶体可能会收缩或由于悬浮韧带的变性而导致晶体脱位。即使去除白内障,视力也可能无法迅速恢复。
当眼球遭受穿孔损伤并与眼球内的异物相结合时,情况更为复杂。除了直接的机械急性损伤,还有异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对晶状体的慢性损伤。特别是铜和铁等容易氧化的物质,在眼睛中长期存在,会产生所谓的“晶状体铜锈沉着症”和“晶状体铁锈沉着症”。前者呈现葵花状,带有铜绿色的反射;后者则是整个眼组织变性的一部分,晶状体浑浊呈黄色。
纯铜对眼睛组织有明显的损害,会引起眼睛的化脓性变化。晶体中的铜异物引发的白内障可能导致前房虹膜睫状体炎,后部可能损害视神经、视网膜和脉络膜。眼睛中的铜离子沉积物是铜锈病的表现。角膜后的弹性层可能出现蓝绿色的环,虹膜变浅绿色,玻璃体内有多种颜色,视网膜中出现绿色素。这些铜沉积在晶体中导致葵花样白内障的出现,对视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若晶体中发现铜异物,必须尽快取出,以避免眼组织坏死和失明。
也可能导致白内障。当触摸高压电或遭遇雷击时,眼睛内可能迅速出现白内障,形状类似于因钝挫伤引发的白内障,但发展更为迅速,可能在几周甚至几天内就变得浑浊。
对于外伤性白内障的判断,首先要注意患者是否有外伤史,眼部是否有外伤痕迹。患者的视力会模糊,可能出现单眼复视或多视的情况,视力可能迅速下降到仅能感受到光感。晶状体的混浊是外伤性白内障的重要表现。浊度可能是局限性的或弥漫性的,主要发生在皮层,也可见于核部,囊膜的混浊较为少见,因为囊膜很薄且富有弹性。受伤后,囊膜可能破裂出现外卷或内褶,或者因上皮增殖形成疤痕导致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