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分析
颅脑损伤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其程度和部位与表现密切相关。损伤越严重,部位越广泛,越容易引发精神障碍。精神症状的出现与创伤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同时受到神经类型、环境因素、个人素质以及损伤前后和期间的心理状态影响。其发病机制可能包括暂时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细胞紊乱导致的神经传导阻塞、中枢神经细胞膜放电引发的神经组织兴奋性变化、脑神经元损伤引发的意识障碍以及脑干网状结构损伤等。对颅脑损伤的可能是心因性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发病机制详解
1. 原发性脑损伤:
(1)脑震荡:脑震荡是头部受到暴力后的脑功能暂时性障碍,是脑损伤中最轻的类型。大多数情况没有器质性损伤的证据,但也有少数严重者会死亡。
在脑震荡后,可能会出现脑震荡后综合征。其发生机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器质性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混合机制等。脑震荡的即时因素显然是暴力对头部的影响,而脑震荡后综合征往往延迟很长时间,显然不只是创伤的影响。
(2)病因研究:
心理机制方面,Lidvall等发现女性和非技术工人容易患脑震荡后综合征。这些人在颅脑外伤早期就有心理压力,症状反映了他们对意外事故的焦虑、对疾病和脑结构可能受损的恐惧。生理机制方面,Rutherford观察到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容易出现头痛、复视、嗅觉丧失等症状。还有器质因素和非器质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心理社会因素有影响但器质因素也有干预、与器质无关、质量因素明显于器质因素等理论。
(3)除上述因素外,脑震荡后综合征的发生还与损伤前因素(如年龄、脑动脉硬化等)、损伤期因素(如受伤时失去意识、外伤后遗忘等)以及创伤后因素(如是否有智力损伤等)有关。对于脑震荡时意识障碍的机制,虽然有诸多假设,但至今尚未充分阐明。
B理论:细胞分子紊乱学派认为,脑震荡的根源在于脑细胞分子的紊乱,这种紊乱导致神经传导路径出现阻塞。
C理论则提出,脑震荡时,中枢神经细胞膜发生放电,这一放电现象导致神经组织的兴奋性发生变化,从而引发生理代谢紊乱。
而在二战后提出的脑脊液冲击理论则认为,脑震荡时,脑脊液在脑室系统中突然流动或形成的液波冲击脑室壁,对第三脑室、导水管和第四脑室周围的脑组织造成损伤。
持神经元损伤观点的理论家则认为,脑中间神经元的损伤会导致意识障碍。而近期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机制则是,脑震荡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受损所致,颅内压急剧变化和脑血管功能障碍也会对此有所贡献。
接下来要探讨的是脑挫伤。当头部受到脑组织器质损伤的外力作用时,就会出现脑挫裂伤。这种创伤的特点是意识障碍严重且持久(超过半小时)。除了全脑症状,还会出现局灶性症状,如脑血管损伤常伴随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损伤直接引起的精神障碍是脑挫裂伤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出血、水肿和坏死等,这些变化导致颅内压升高,引发一系列生化、循环和电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解释创伤后昏迷的发生,以及诸如错觉、意识模糊等从昏迷到清醒的中间状态。局部脑损伤会引发相应的局灶性症状,特别是在额叶、颞叶和脑底部等容易受冲击的部位。
颅脑损伤一旦发生,会立即引起脑功能障碍,不同于其他脑器质性疾病有发展过程。患者在功能缺陷面前往往缺乏心理准备和补偿行为。据一些学者研究,颅脑损伤后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的发病率较高,且这些患者一般在外伤后近期发病。儿童颅脑创伤可能导致间脑结构缺陷和功能不足,表现为周期性病程。
颅脑损伤还可能引发其他形式的精神障碍,如癫痫、情绪障碍、偏执精神病、幻觉症等。除了直接的脑损伤,颅脑损伤态度也可能引起心因性精神障碍,这是外伤、个体素质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脑震荡还是脑挫伤,赔偿和诉讼问题若未解决,可能引发神经症。
再来说说继发性脑损伤。当颅内出血聚集于颅腔内的一定部位并达到相当体积时,就会对脑组织产生压迫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颅内血肿”。在精神科临床上遇到的颅内血肿多为硬膜下类型。患者往往会忘记头部创伤的过程,血肿在不知不觉中发展。硬膜下血肿可能伴随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尤其在老年人、癫痫、酒精中毒和麻痹性痴呆患者中更为常见。颅脑损伤后,硬膜下血肿可能会急剧发生或稍后发生,患者会出现头痛、意识改变等症状。最常见的迹象是偏瘫或中枢性面瘫。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相似,但可能导致轻度至严重的智力损伤。患者常常无法回忆起最初的损伤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