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应该怎样治疗呢
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各种压力逐渐累积,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出现。其中,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是由于长期患有心血管疾病且没有得到良好治疗所导致的。那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呢?
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其治疗原则和目的。预防与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是主要目标。为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早期治疗各种可能引发心脏功能损害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消除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等也是治疗的关键。
在治疗方法上,病因治疗是核心。对于可能导致心脏功能损害的疾病,需要在心脏器质性变化前进行早期有效治疗。消除感染、心律失常等诱因也是至关重要的。除此之外,一般治疗如休息、控制钠盐摄入也同样重要。休息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而控制钠盐摄入则有助于缓解水肿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等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尿剂能够排钠排水,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缓解淤血症状。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则能改善心力衰竭时的血流动力学,减少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利影响,维护心肌功能。
在药物治疗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监测。例如,长期使用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能会引起低血压、肾功能恶化等副作用。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关于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当前,对于所有心功能不全但病情稳定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是首选药物,除非存在禁忌症或不耐受情况。这种药物的主要目的并非短期缓解症状,而是着眼于长远,以延缓病变进展,降低复发和猝死风险。
由于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肌力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非常谨慎。对于那些患有β支气管痉挛性疾病、心动过缓,以及二度及二度以上房间传导阻滞的患者,此药为禁忌。
关于正性肌力药:
洋地黄药:对于在利尿剂、ACE抑制剂或ARBs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过程中仍持续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不同原因引发的心力衰竭对洋地黄的反应各异。例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于心脏扩张舒张期体积增加的患者效果良好,特别是在伴有心房颤动的情况下。但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导致的右心衰竭,由于常伴随低氧血症,洋地黄的效果较差且易中毒,因此应谨慎使用。肥大型心肌病主要是舒张不良,使用洋地黄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因此禁用。值得注意的是,洋地黄药物的安全窗口很小,轻度中毒剂量约为有效治疗剂量的两倍。在使用时,需要考虑缺血、缺氧、低钾血症、肾功能不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物:只能短期静脉使用,以帮助患者在慢性心力衰竭加重时渡过难关。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肌处于血液或能量供应不足的状态。过度或长期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可能会扩大能量供需矛盾,加重心肌损伤,增加死亡率。正性肌力药物并不应用于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
血管扩张剂: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现在不再提倡常规应用血管扩张剂,特别是对于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但是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阻塞性心瓣膜疾病,不应使用强血管扩张剂。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由于心室舒张不良导致的肺充血,多见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治疗原则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以改善心肌功能和缓解肺充血症状。保持窦性心律,保证心室舒张期的充足容量也是重要的治疗原则。对于肺充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适度使用静脉扩张剂或利尿剂来减少前负荷,但应避免过度减少前负荷以降低心脏排血量。
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和不可逆心力衰竭: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努力寻找潜在的原因并尝试纠正,如风湿性活动、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调整心力衰竭药物、强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正性肌力药物的联合应用。对于高度顽固性水肿的患者,可以考虑血液过滤。扩张性心肌病伴有QRS波增宽的患者可以放置三腔心脏起搏器,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以改善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尽早发现和治疗。以上介绍了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方法和案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