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

癌症症状 2025-02-24 10:48癌症症状www.aizhengw.cn

治疗原发性婴儿青光眼的方法及考量

原发性婴儿青光眼,一经诊断,宜尽早进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在婴幼儿青光眼中需特别谨慎,因为婴儿无法表达自己的不适,且药物反应难以评估。故药物治疗主要为短期过渡或无法手术时的选择。

药物治疗方面:

针对儿童的身体状况和婴幼儿的特殊性,选择药物不仅要考虑其降眼压效果,还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及各类青光眼药物的特性来决策。选择药物时,我们倾向于选择低浓度、全身影响小的制剂,如0.25%噻吗洛尔、0.25%倍他洛尔等。对于滴眼液的使用,我们特别强调滴药时的注意事项,避免儿童哭泣、挤出眼睛,同时压迫泪囊区域,防止药物全身吸收引发不良反应。对于不适合手术或预期寿命短的儿童,需长期药物治疗,并特别注意全身药物的不良反应,必要时与儿科医生共同处理。

手术治疗方面:

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治疗是原发性婴幼儿青光眼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可选择外路小梁切开术或虹膜角膜切开术。其中外路小梁切开术的特点在于术后不需要过滤气泡排水,其房水循环仍是一种生理的外流方式。此手术的成功率较高,尤其是月龄在1-12个月的婴儿。若初次手术失败,还可选择其他过滤手术如小梁切除术。

外路小梁切开术详解:

此手术通过巩膜切口暴露Schlemm管,从管内钝性切开管道,使房水进入Schlemm管道并重建有效的房水外流途径。此手术被认为是治疗原发性婴儿青光眼的理想方法,并发症较少。其疗效与虹膜角膜切开术相当,且无需特殊的角镜检查和熟练的助手。术中寻找Schlemm管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重新定位角膜缘解剖标志至关重要。术后治疗的一个特殊特点是术后使用1%毛果芸香碱滴眼,以通过收缩瞳孔保持小梁切口的畅通。与其他抗青光眼手术相比,该手术的并发症较少且不严重。

房角切开术简述:

此手术是根据Barkan膜理论设计,从虹膜角膜角切开,以打开通道使房水流向Schlemm管。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角膜清晰,能够清楚区分角落的详细结构。

治疗原发性婴儿青光眼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婴儿的特殊性、药物的特性以及手术的方法与并发症,以确保为每位患儿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国内近期报告了14例涉及19只眼睛接受了直接虹膜角膜角切开术。在这之中,有两只眼睛经历了二次手术,其余的眼睛均为一次手术成功。经过平均超过27个月的术后随访(超过8个月),手术效果令人鼓舞。对于年龄在3至8个月的婴儿,其眼压控制率高达90%,而对于2至9岁的儿童,控制率达到了33.3%。在手术方法上,(3)过滤手术被广泛采用。对于原发性婴儿青光眼,大多数医生在早期儿童阶段推荐外部小梁切除术或角切除术。如果初次手术失败,可以重复上述手术。在没有条件实施特定手术时,可以选择小梁切除术来治疗原发性婴儿青光眼。需要注意防止在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特殊病理状况,如眼壁切除巩膜瓣、小梁及周围虹膜的切除过程中的玻璃体脱落等。据报道,玻璃体脱落是这种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外路小梁切开术的疗效显著,成功率在80%至84%之间。相比之下,角切除术的成功率稍低,但两种手术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为了更有效地控制眼压,外部小梁切割的手术次数通常少于角切割。尽管两种方法在疗效上被认为相当,但外部小梁切割的手术适应证更为广泛。至于预后方面,手术成功的初步迹象是儿童畏光、流泪和眼睑痉挛等症状的缓解。除了症状外,还需要通过体征来评价青光眼控制情况。其中,角膜直径和视盘C/D变化是判断病情是否得到控制的关键指标。手术后,大多数儿童的眼压很快得到控制,但有些儿童可能会出现短期内的眼压过高现象,这可能与术后炎症反应和手术创伤有关。随着疾病的进展,除了眼压的控制外,视觉功能的恢复同样重要。即使眼压得到控制,患者的视觉状况也可能并不理想。除了直接的青光眼视神经损伤外,高眼压导致的眼解剖结构变化也是影响视觉功能的重要因素。手术后还可能出现角膜损伤、屈光不正以及斜视弱视等问题。对于术后控制眼压的原发性婴儿青光眼患者,除了关注眼压外,还需要重视其视觉功能的改善。通过合理的手术方法和持续的术后观察,大多数原发性婴儿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视觉功能的恢复同样重要,需要医生和家长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治疗。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