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在男性和儿童中,先天性疾病更为常见,女性则相对罕见。通常在学龄或学龄前期,患者的视力缺陷会显露无遗。当患者出现眼侧弱视时,可能会伴有废物性斜视。而低视则容易出现眼震颤,偶尔还会出现自发玻璃体积血。对于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先驱和家庭调查也是必要的。
视力改变是本病的典型表现。患者的视力会下降到0.2~0.4,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会继续下降,最终可能降至0.1左右。在大约10岁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单眼或双眼的视力不良。无论病变发生在眼周的哪个部位,都会对视力造成明显的损害。其中,黄斑部受损的患者视力较差。绝大多数患者为男性,女性患者往往来自患有此疾病的家庭。
黄斑劈裂是本病的眼底特征之一。在发病初期,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色素紊乱,星色素脱落。中心凹周围会出现囊隆起或轮辐状外观,以中心窝为中心发展成放射性囊样褶皱,这些褶皱逐渐融合形成炸面圈状的视网膜内层分裂。患者的黄斑表现各异,有的以中心凹为核心的细放射性皱纹为主要表现。在某些患者中,视网膜被广泛抬高,几乎占据整个后极,被大血管弓包围。对于这些患者,使用红光进行检查有助于观察视网膜的异常变化。
周围视网膜分裂也是本病的一个显著特征。检眼镜可发现外周劈裂的发生率为71%~85%。周围的裂缝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扁平的隆面,如花斑,主要发生在眼底上方;另一种是视网膜巨大的囊泡,在下面很常见。该病的内层裂缝较大,比外层裂缝更容易发生。沿着视网膜分裂的后边界,白色或色素的分界线很常见。原因可能是后边缘的分裂RPE受到刺激而产生的反应。
玻璃体病变也是本病的一个重要表现。该病的玻璃体可能出现非典型的细纤维凝聚、空气泡形成、后分离和浓缩等现象。在早期,玻璃体皮层致密,仍覆盖分裂区域。随着疾病的进展,广泛的内部裂缝可能伴有玻璃体后分离和浓缩。玻璃体积血可能是该疾病的第一个表现。在疾病的晚期,整个内层可能消失,视网膜血管不可见,外层变性,大量色素斑出现。
对于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患者,应该密切关注视力变化、黄斑劈裂、周围视网膜分裂和玻璃体病变等征兆。尽管这些症状可能被忽视或与年龄相关的正常变化混淆,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保护患者的视力至关重要。深入眼底的世界,揭示罕见病症的奥秘。在视网膜的粘连线上,血管以锐角弯曲,其内部视网膜呈现出异常的变形。即使是最普通的眼镜也难以透视其内部的分裂结构。视盘上的膜性物质牵引导致假视盘水肿,将正常的视网膜血管牵引至颞侧,类似晶状体后纤维的轻度增殖。
深入探究,玻璃膜或是机化玻璃体积的血液牵引,甚至会导致黄斑异位。有时,视盘上的新血管源于玻璃体膜,时而似乎位于分裂的内层之中。这种玻璃体膜与分裂的内层紧密融合,周围的眼底玻璃体膜如同地图般压迫变白,呈现出不压迫则白的区域。
除了上述描述的变化,眼底的其它部分也呈现出多种变化。未受侵犯的视网膜呈现灰白色或银白色变性,严重者更是闪耀着银箔般的反光。视网膜出现类似水肿的变化,偶尔可见周围视网膜新生血管。在晚期病例中,甚至会出现脉网膜萎缩或老脉网膜炎的色素异常。假性视盘炎也会偶尔出现,这可能是由于胶质组织增生所引起的。
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我们主要依靠以下几个依据:患者的年轻发病年龄、透明薄纱样膜从视网膜内层的隆起、黄斑的异常如囊样变性、萎缩、色素变化等、玻璃体后脱离、因黄斑病变、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脱离导致的严重视力损伤、视野的鼻上方缺陷、以及X性连锁隐性遗传特征。
诊断过程中,除了考虑疾病的遗传特征,我们还依赖多种辅助检查手段。直接的或间接的眼镜检查、电生理特征检测、荧光血管造影等手段都能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OCT技术能够清晰区分黄斑裂孔与黄斑中心的凹裂,获取视网膜组织结构的横截面图像,进行客观定量的测量分析。而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则能精确确定裂纹是否发生在视网膜层之间,以及裂纹的大小和形状。通过这些先进的诊断技术,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病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