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是怎么引起的

癌症症状 2025-02-26 08:38癌症症状www.aizhengw.cn

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成因与发病机制

筋膜间隙综合征,一种常见于肢体受到特定影响的疾病,其成因复杂多样。当筋膜间隙的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大或筋膜间隔区域体积减少时,都可能引发此症。

肢体受到挤压伤是主要原因之一。想象一下,当肢体遭受重物的砸伤、挤压伤或长期压迫,比如地震时建筑物倒塌在肢体上,甚至醉酒、CO中毒等昏迷状态下,四肢被压在躯干或自身肢体下,都会造成压力性组织缺血。当压力去除后,血液重新流动,受伤组织如肌肉会出现出血和反应性肿胀,使得间隔区域内容物体体积增大,压力随之升高。

血管损伤也是一大成因。当肢体主要血管受损,造成肌肉等组织缺血超过4小时。修复血管后,血液重新流动,肌肉等组织出现反应性肿胀,内容物增加,压力增大,从而引发此症。例如,股动脉或奈动脉受损4小时后修复,就可能引发小腿筋膜间隙综合征。

肢体骨折导致的内出血、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髂腰肌出血、截石位手术时的小腿压力、以及前臂和手部输液渗出等,也都可能导致筋膜间隙综合征。

那么,当我们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时,可以看到,当肢体受到压力或其他原因影响,筋膜间隙中的肌肉出血和肿胀会导致间隙内容物体体积增大。由于骨筋膜管的限制,这些内容物体无法扩张,从而使得间隙内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的增加会加大淋巴和静脉回流的阻力,静脉压、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进一步导致渗出增多,内容物体积增大,间隙压力进一步升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尽管间隔区内压会升高,但通常不会高于间隔内动脉干的收缩压,因此虽然肢体远端的脉搏可能会减弱或不清,但末端仍有血流而不至于坏死。由于间隔内压升高,区域内的毛细血管压闭,微循环受阻,组织灌流减少,导致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在外,间隔区外的肢体表面皮肤可能出现肿胀和水泡。由于相邻区域的血液供应,一般不会发生坏死。但神经功能,特别是皮肤感觉可能会因血液供应减少而受到影响。筋膜间隙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我们对其成因和发病机制有深入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