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原发性脑淋巴瘤
淋巴瘤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少见,发生率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左右。近年来文献报道,无论是免疫功能正常还是免疫功能缺陷者均有增加趋势,有作者统计近20年其发病率较过去上升2倍~4倍。研究人员发现本病发病年龄45岁~83岁,平均年龄53岁,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见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言语不清、癫痫及肢体功能障碍等。12例病人中,单发8例,多发4例。病变主要发生在额叶、颞叶及基底节区,大多数病灶位于靠近中线的脑实质深部。全部为B细胞型非何杰金淋巴瘤。
病例影像学表现:CT平扫表现为团块状斑片状等或稍高密度影,病灶边缘清楚,病灶周围见轻或中度水肿,占位效应多轻微,增强扫描后见病灶明显均匀强化,边缘可见脐样切迹。MRI表现:病变在T1加权图像上多呈等信号,其次为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亦多为稍高信号,其次为等或高信号。注射Gd 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均匀强化,边缘可见脐样切迹。MRI对瘤周水肿显示较CT清楚,而且显示肿瘤周边水肿与肿瘤体积的不一致性,肿瘤体积较大而周边水肿显示轻微甚至没有。
综上所述,脑原发淋巴瘤少见,其影像学表现中,具有相对特殊性者有以下几点:多发于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灶多为单发,亦可多发;平扫CT表现多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T1加权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信号不高,呈等、低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CT和MR均呈单个或多发团块状均匀强化;病灶轮廓清楚,边缘可见脐样切迹;病灶周围见轻度水肿,水肿范围与病灶大小呈不一致性;病变占位效应多较轻微;病灶多位于脑室周围,常靠近中线分布。
由于脑原发淋巴瘤对放射治疗非常敏感,故正确的影像诊断的意义更加重要。其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需与脑膜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胶质母细胞瘤鉴别:第一,脑膜瘤,单发的均匀强化的与脑表面接触的淋巴可酷似脑膜瘤,两者CT与MRI所见相似,脑膜瘤瘤体增强效应较淋巴瘤更明显,MRI多方位扫描重建图像可显示瘤体与脑膜的关系密切,MRI可见脑外肿瘤的特征,T2WI上邻近蛛网膜下腔增宽,肿瘤周围有高信号的脑积液包绕,增强可见脑膜尾征,此有利于对脑膜瘤的诊断;另外二者血管造影表现不同,脑膜瘤染色均匀呈雪团状,而淋巴瘤与此相反,可资鉴别。第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儿童或青年多发生于幕下,发生在幕上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年龄稍大,以实性为多,好发于视交叉和下丘脑,较少发生于大脑半球,病灶边缘光滑规则,周围不伴水肿或仅见轻微水肿,增强扫描后见病灶明显均匀强化。MRI图像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好发年龄、部位及病灶边缘光滑规则可资与脑原发性淋巴瘤鉴别。第三,转移瘤,当肿瘤发生在皮层及皮层下且多发时,与转移瘤鉴别较难。往往呈小瘤体伴大面积水肿,瘤体和水肿间比例不相称,瘤体的不均匀性或环形强化,有原发肿瘤病史,有利于对转移瘤的诊断。另外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全身显像对于颅内多发病灶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第四,胶质母细胞瘤,CT平扫胶质母细胞瘤常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瘤内可有钙化,有明显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常不均匀强化,有时环状强化且有壁结节。有作者报道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阳性患者并发脑淋巴瘤时较常见瘤体内坏死囊变及环形强化,而本组均为免疫功能正常者,据此是否可作为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依据,因病例较少难以定论,但应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