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研究现状

癌症治疗 2017-04-22 07:28癌症治疗www.aizhengw.cn
恶性黑色素瘤由黑色母细胞转变而来,发病率约为0.001‰~0.09‰,好发于白种人,可分为浅表扩展型、结节型、肢端黑痣型、雀斑痣型等11种类型。

    Garza等回顾6988例AJCCⅠ/Ⅱ期患者后发现,患恶性的风险随年龄增长,女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男性,雌激素虽然不一定有保护作用,但雄激素可能会促进恶性进展。罕见的幼年型恶性黑色素瘤预后较好,45岁以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较年老患者好。

    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的危险和预后与病变厚度及侵犯皮肤的层次密切相关。虽然病灶厚度和淋巴结转移均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淋巴结转移与否似乎对预后的影响更大。Young等报告,近30年来,AJCCⅢ期患者的长期生存没有改观,而通过淋巴图谱和前哨淋巴结活检进行精确的临床分期有延长生存期的趋势。

  对疑为恶性黑色素瘤者,应将病灶连同周围(0.5~l)cm的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作病理检查;如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则根据其浸润深度,再决定是否需行补充广泛切除。大多数肿瘤外科学者认为,对薄病变(厚度≤1 mm),仅切除瘤缘外正常皮肤1 cm;对病灶厚度gt;1 mm者,应距肿瘤边缘(3~5)cm处作广泛切除术。位于肢端的恶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术。

  除了某些极早期的雀斑型恶性黑色素瘤对放疗有效外,其他的原发灶一般疗效不佳。因此对原发灶一般不采用放疗,而对转移性病灶用放疗。目前常用放射剂量为:对浅表淋巴结、软组织及胸腔、腹腔、盆腔内的转移灶,每次照射量≥500 cCy,每周2次,总量(2000~4000)cCy;对骨转移灶每次(200~400)cCy,总量在3000 cCy以上。

  恶性黑色素瘤对化疗不甚敏感,单用氮烯咪胺及亚硝脲类药物有一定疗效。联合用药可提高有效率,降低毒性反应,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有DAV、DDBT、CBD等。

  Palucka等在体外实验中证实,用灭活的同种异体恶性黑色素瘤刺激的树突状细胞(DC)可交叉致敏肿瘤特异性的CD8 T细胞。这个成果将克服肽类疫苗本身具有的HLA限制性,从而可以允许包括致敏CD8 和 CD4 T细胞在内的免疫反应多样性。Banchereau等发现,用MART-1、酪氨酸激酶、MAGE-3、gp100肽刺激的源自CD34 祖细胞的DC,治疗有转移的患者可以导致广泛的黑色素瘤特异性的CD8 T细胞免疫反应,延长相当数量患者的生存期。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血管丰富的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转移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是合理方法。Schlossberg等在曾接受过治疗的Ⅳ期患者中联用沙利度胺和干扰素α取得有效的姑息疗效。Young等发现,恶性黑色素瘤高危患者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沙利度胺耐受性较好,而疗效的评价尚需随机试验验证。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