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因素:第一次的“安全接触”
们认为,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种种致癌物质这一现象,应该向公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使公众能有一个正确的科学认识,既不掉以轻心,也不惊慌失措。
专家们指出,生活中可能引起人类致癌因素非常多。70%-80%的人类是环境致癌因素引起的。生活中常见与致癌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多项:
一、吸烟与被动吸烟 烟雾中含苯并焦油等多种致癌物,导致、等多种。
二、过量饮酒 饮酒不是患癌的直接原因。但酒精可促进癌的生长,还可增加烟草的致癌能力。
三、高饮食 脂肪本身不是致癌物,但多余的脂肪能促进癌细胞生长。高脂肪饮食会增加、、发生的危险。
四、腌制 腌制烤肉、火腿、热狗、香肠、午餐肉、熏肉和泡菜等食品添加亚硝酸盐可防止肉食毒变,并使肉食呈鲜红色。但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生成亚硝胺是、的主要病因。
五、霉变食品 在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上,含有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非洲、中国、东南亚发生的肝癌与黄曲霉毒素含量高有直接关系。
六、煎炸食品 当油温超过摄氏200度高温时,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变性,产生强致癌物多环芳烃、杂环胺。烧鱼的脂肪,长期反复煎炸食品后变黑的油脂以及蛋白质煎焦后,可产生强致癌物苯并芘等。粮食中的淀粉经高温炸烤后会出现丙烯酚胺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反复煎炸的油煎炸食品,就有可能致癌。
七、辛香食品 过辣或过量食用肉桂、茴香、花椒等会促进癌细胞的增长,加速癌症的恶化。嗜嚼槟榔可诱发口腔癌。
其他生活中的致癌物如家庭装潢、油烟、紫外线、乙毒和职业接触某些化工原料、染料、农药、药物等。
然而,专家们强调,对生活中的致癌因素必须树立以下科学认识:
首先,动物致癌不一定就是人类致癌。确定一个化合物有无致癌性,是不允许在人体上进行致癌试验的。 目前得出的致癌作用的结论大多数来自动物实验,使用的剂量也较大。是否可用这种动物实验的结论推断到人类尚有争议。目前只有少数实例如砷是通过人群流行病学后获得的。因此,以上所述的致癌物,绝大多数应视为可疑致癌物或促癌物,虽然如此,仍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避免其危害。
其次,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肿瘤的发生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启动阶段。致癌物进入人体到达某器官(靶器官),使靶细胞DNA发生损伤,细胞发生突变,形成潜伏的癌细胞,这个过程几分钟就完成了。启动的癌细胞必需经过促癌因素的促进,才能大量繁殖,就是促进阶段。最后是演进阶段,发展为可诊断的癌肿。“促进”和“演进”过程需要经过几年到几十年。另一方面,人体对靶细胞损伤有修复功能,也有杀伤癌细胞的免疫功能。因此癌症是体内外两方面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是多因素、多阶段的致癌过程。
第三,多态性。同一致癌物对人群中不同个体的致癌作用是不一致的,这就是遗传多态性(易感性)。不同个体对化学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
第四,对致癌物可以安全接触。致癌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有致癌作用,同时必需保持一定的接触时间。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不一定会致癌。
第五,对致癌物要权衡利弊。苯可导致,但其工业用途甚广,目前仍在使用。大剂量的糖精可致癌,但小剂量糖精对病有利。三氯生对保护口腔、牙龈有益。小剂量砷有治疗作用。中草药中有安神作用的大多含铅。低剂量的砷、铅都是有益的。许多化学物都有致癌危险,要权衡利益和危害,然后作出选择和处置。
第六,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专家们强调指出,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不可避免地会接触致癌因素,但同时,在日常食用的一些中就有天然的抗致癌物质。如谷物、蔬菜和水果中的纤维、C;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
市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上海市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胜年员归纳说,专家有责任向社会公众普及健康安全知识,帮助大家认识毒性和安全性的区别:毒性是物质的属性,反映危害程度的大小;安全性是人在什么条件剂量下,能接受的程度,这与使用剂量、吸收途径、使用方式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减少癌症的发生,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科学实验表明,癌症的发生,35%与饮食有关,30%与吸烟有关。因此,预防癌症主要应注意合理的平衡膳食,不吸烟、少喝酒、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常吃牛奶、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多吃蔬菜、水果。豆类食品和薯类、菌藻类和干果食品也应纳入膳食。吃清淡少盐的膳食。不要太油腻,不要太咸。动物性食品摄入量应适当。少吃油炸和烟熏食品。只要有了科学的认识,完全不必谈癌色变,盲目跟风,像得知牙膏中含有微量三氯生便引发“牙膏致癌”那样的过激反应。
(实习编辑:黄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