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绪障碍是怎么引起的
一、童年情绪障碍的成因
深入探索童年情绪障碍,我们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病症与心理因素和个体的易感素质密切相关。
1. 心理社会因素:儿童的生活虽然较成年人简单,但在家庭与学校的环境中,他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心理和社会压力。比如,父母的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对事故的恐惧、无法解决的矛盾等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过度持久的情绪反应。
2. 遗传因素:父母将遗传基因传递给子孙后代,不仅仅是身体外表,还包括个性和情感反应特征。当儿童具有遗传的易感素质及特定的人格类型(如情绪不稳定和内向性格)时,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刺激,疾病的发生可能性增加。据报道,双生子女的一致性占比高达47%,而同一家庭中的患者占比也达到了16.9%。
3. 儿童期严重的身体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儿童可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引发情绪问题。
二、发病机制与具体病种
对于童年情绪障碍,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的具体发病机制。
1. 儿童离别焦虑症:
(1)欲望与现实的冲突:根据Freud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当个体的欲望与现实产生冲突时,会表现出焦虑。这种冲突是人格结构中的“超我”与“本我”之间的斗争结果。
(2)遗传因素:焦虑症患儿的父母和同胞中约有15%也存在焦虑情况,MZ(同卵双胞胎)焦虑共病率更是高达50%。
(3)亲子关系不良:Bowlby认为,亲子关系不良可能导致孩子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感受到父母的冷漠与批评,另一方面又依赖父母。
(4)生活事件:在离别焦虑之前,往往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如突然与父母分离、不幸事故、重病或亲属死亡等。
2. 学校恐惧症:
(1)不良的亲子关系:Bowlby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注意到,异常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学校恐惧症的发生。这种异常的亲子关系通常表现为母亲是慢性焦虑患者,总是希望孩子能留在家里陪伴自己。
(2)学习挫折:许多学校恐惧症的儿童在学习成绩好、自尊心强的情况下,当遭遇学校挫折或学习失败时,会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避免上学。父母的处理方式不当可能加剧症状的严重性。
3. 儿童抑郁症:
(1)遗传因素:虽然关于儿童抑郁症的遗传研究不如成人多,但已有研究显示了遗传学的重要性。如成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较多有抑郁情况,抑郁症儿童的亲属中情绪障碍的比例较高。
(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对儿童抑郁的影响不容忽视。亲代抑郁会影响子代的生活环境,使子代出现抑郁症状。家庭氛围不和、失去父母、生活困难等也可能导致儿童抑郁。
童年情绪障碍的成因复杂,包括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具体的发病机制。了解这些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些孩子,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逆境对于儿童的影响,除了直观的困难和挑战之外,更重要的是父母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和信心。父母的懦弱和无助感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抑郁情绪。一些特殊的生活经历,如家庭变故、自然灾害、战争、身体或心理的虐待等,都可能成为儿童抑郁症的触发因素。这些经历往往让孩子产生无助感,对未来充满无望,从而引发抑郁症状。
从生理机制来看,儿童抑郁症的精神生化异常表现明显。有假设认为,抑郁症儿童的单胺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可能较为低下。这一观点得到了两个事实的支持:一是能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单胺递质耗尽的药物都能引发抑郁症状;二是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如三环抗抑郁剂,能够通过提高神经递质水平来消除抑郁症状。抑郁症的精神生化异常还可以从一些生物标志如地塞米松抑制阳性试验和睡眠脑电图异常等方面观察出来,且儿童发病年龄越小,这些生物标志的不稳定性越大。
另一方面,儿童强迫症的病因也多种多样。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疾病在发病时会出现强迫症状,包括风湿性舞蹈疾病、亨廷顿舞蹈疾病等。神经递质异常也是强迫症的一个关键因素。常用的抗强迫症药物如氯丙嗪、氟西汀等,能够通过抑制突触前细胞对5-HT的回收递质来达到治疗目的,暗示了5-HT功能不足或水平下降可能与强迫症有关。神经内分泌异常、心理因素以及父母的性格特征等因素也被认为是引发儿童强迫症的重要原因。
儿童精神和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生理机制、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