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随着病程的深入发展,疾病经历两个阶段:急性缺血期(血管阻塞期)和血供重建再灌注期。在急性缺血期,患者的患肢会出现剧烈疼痛、肤色苍白、发绀,感觉异常或消失等症状。运动或检查肢体会加重疼痛。典型的表现是患肢的僵硬或坏死后强直,特别是膝盖、脚踝等远端关节,出现冻僵现象。这些症状都表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肢体会出现严重肿胀,覆盖整个受影响的肢体。肿胀主要发生在肌肉组织中,而不是皮下组织。患者可能会出现躁动、恍惚和定向障碍等神经症状。在这一时期,患者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如酸中毒、氮血症和高钾血症。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到了血供重建阶段,我们需要关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动脉阻塞是导致血供重建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急性动脉栓塞和非栓塞性动脉阻塞等。缺血性肌坏死和非创伤性肌病如肌损伤、长期昏迷、药物毒性作用、感染、烧伤、金属中毒等也是重要因素。
在急性动脉阻塞后的几小时内,患肢会出现缺血性变化,如苍白肿胀等。如果不能及时缓解,血液循环恢复后,肌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骨骼肌对缺氧非常敏感,缺氧状态下会释放大量的生化物质到血液中,造成损害。在血供重建和再灌注期间,患肢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导致细胞毒性增强,细胞膜完整性变化,进一步导致肌细胞坏死。
进入血供重建后的代谢综合征阶段,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的变化。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其源于组织缺血和缺氧导致的有氧代谢减少和无氧酶解增强。血供重建后,受累肢体回流静脉血pH值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血供重建后,肌细胞溶解释放大量钾进入血液,可能导致高钾血症,引发心率异常和心脏骤停。大约一半的患者会伴有低钙、高磷血症和少尿症。
此病的病程复杂且严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需要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改善预后。在生命的微环境中,血液供应的重建,揭示了一种独特的生化变化。肌酸磷酸激酶(CPK)作为肌细胞内的能量传递者,在血液供应重建前后,其血浆含量呈现微妙的波动。在缺血状态下,CPK的血浆水平轻微上升,受累肢体的静脉血中更是明显。当血液供应得以恢复,CPK的活性再次被激活,尤其是其同工酶CPK-MM的升高,成为了肌肉损伤的直接见证者。
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一过程时,会发现高含量的CPK往往预示着进行性肌坏死的发生。皮肤表面的颜色可能无法揭示深层肌肉的真实状况,因为即便皮肤色泽正常,深层肌肉组织可能已经遭受损害。在轻度疾病的情况下,CPK在血供恢复后数小时或一到两天内会下降。在病情较重的案例中,CPK会迅速上升至1000至2000U,甚至可能需要10到12天才能恢复正常水平。而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CPK会持续上升,超过2万U的高峰。
与此乳酸脱氢酶(LDH)和谷草转氨酶(SGOT)的平均水平也有所上升。特别的是,SGOT的上升与缺血的程度成正比,其持续升高暗示着肌肉可能遭受了不可逆转的病理损害。
在MMS心肌梗死的情况下,LDH和CPK虽然都会上升,但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这需要我们在诊断时格外留意。血管阻塞后,肌红蛋白尿的出现是骨骼肌溶解的标志。尿液中的肌红蛋白是一种独特的阳性树脂,尿液本身清澈无红细胞。它常被误认为是血红蛋白尿。为了准确鉴别,我们可以依赖Berman的鉴别方法。
当肾脏排除肌红蛋白出现延迟时,有可能导致肌红蛋白尿的检测困难。对于高度怀疑横纹肌溶解的患者,即使尿液中未检测到肌红蛋白,也应检测血液中的肌红蛋白。肾功能损伤的程度取决于肌肉缺血、酸中毒和肌肉红蛋白尿的程度。在严重的情况下,如果不立即进行透析,可能会出现不可逆转的肾损伤甚至死亡。
再灌注期的症状因缺血程度而异。在这一阶段,尽管血液供应得以恢复,但由于远端组织灌注不完全,疼痛可能会加剧。这主要是因为肌间动脉分支严重阻塞,导致血液供应难以完全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僵硬会得到缓解。受累的小腿或前臂间隙综合征仍然存在。
MMS的早期表现包括肌肉收缩、关节僵硬和患肢的非凹陷性水肿。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症状,如疼痛、代谢紊乱和氮血症。而在血液运输重建和再灌注期,突出的表现包括非凹陷性水肿、樱桃红尿、少尿或无尿以及心功能损伤。
对于所有疑似MMS的情况,我们都应深入考虑其病因可能性。仔细观察并准确诊断是关键,以便为治疗提供最佳的时机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