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预防普查筛查很重要

癌症治疗 2017-04-20 10:11癌症治疗www.aizhengw.cn
预防大肠癌的发生,除了改变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对早期发现大肠腺瘤等癌前期病变,定期进行肠镜的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大的发生,除了改变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对早期发现大肠腺瘤等癌前期病变,通过积极的干预,阻断癌变过程以及对于大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的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自然人群普查和高危人群筛查及随访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断率最有效的途径

  一、自然人群普查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断率

  一般人群45岁以后可以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平均每5—10年进行一次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降低大肠癌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普查报告显示,被普查人群检出的大肠癌DukesA/B期所占比例为94%,手术后5年存活率达到75%以上,而未普查人群发现的大肠癌DukesA/B期所占比例只有29%,5年生存率为33%。在大肠癌高发区对高发年龄段的自然人群进行普查可很好的提高肠癌的治愈率,可见自然人群普查的重要性。

  现在肠癌早期的普查用最多的仍然是粪便隐血试验(FOBT),对阳性病人再进行结肠镜检查。由于FOBT存在较高的假阳性率和较低的特异性,大大增加了后续检查成本,目前出现了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粪便检测方法,如粪便大肠脱落细胞学检测和粪大肠脱落细胞DNA标志物检测。

  粪便大肠脱落细胞学检测:正常肠黏膜每24小时有1~5×1010个上皮细胞脱落,而肿瘤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更快,每天约有1%的细胞脱落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不同的是,正常大肠黏膜脱落的主要是凋亡细胞,而大肠癌组织脱落的则主要是大量细胞角蛋白免疫染色阳性的结肠细胞和炎性细胞,并且脱落的结肠细胞仍保留表达肿瘤相关抗原的特性。收集粪便中大肠脱落上皮细胞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粪大肠脱落细胞DNA 标志物检测:研究发现,DNA 能够在粪便内稳定存在,并可持续从大肠黏膜脱落,使用PCR 等扩增技术可以检测粪便内微量的DNA,一些学者检测粪脱落细胞DNA 含量,发现对大肠癌的诊断和预测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新的简单、有效的非侵袭性筛检试验。

  二、高危人群筛查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断率

  高危人群包括有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频数、粘液便及腹痛者),建议40岁左右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平均每3—5年接受一次检查。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成员,本人或一级亲属有大肠癌史或肠息肉病史者,炎性肠病患者等,要求针对高危对象作结肠镜检查。

  FAP 家族成员: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下一代患病率为50%,其外显率95%,癌变率100%。因此,每个家族成员均应接受遗传学检查,明确是否为基因携带者(第5 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 基因突变)。若为携带者,从20岁开始应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一旦有多发息肉应预防性切除全结肠。

  HNPCC 家族成员: HNPCC 家庭成员可根据先证者基因突变规律,进行相应基因检测,一旦预测阳性,则有80%患者将来可能患癌,对这些成员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从20 岁开始随访,每1~2 年行全结肠镜检查1 次,40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观察结果表明,基因携带者(hMLH1,hMSH2,hMSH6,hPMS1,hPMS2 等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从20岁开始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而且小腺瘤可很快发展为癌。

  三、健康宣教预防肠癌

  在我国人们几十年来都是有症状才会找医生,缺少对健康进行主动关注的意识,对间歇性的大便出血坚持认为是痔疮发作而不就医的仍大有人在。在门诊工作中经常发现一些直肠癌患者的病史超过1年,问其滞后就医的原因竟都是误认为痔疮而不予重视。因此,在自然人群中有意识地进行大肠癌防治宣教,促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检查,提高人们对肠道危险信号的敏感性,是现阶段在无法达到全民普查情况下切实可行的、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的手段。近5年来,浙江省人民医院在门诊中开展大肠癌防治宣教,尽可能说服存在高危因素的就诊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由6.5%提高至16.3%。

  在全身各个部位恶性肿瘤中尤其是消化道肿瘤中,大肠癌是治疗效果最好的肿瘤之一。只要做好早发现、早治疗,直肠癌接受前切除术的患者生存情况,总体5年生存率高达75%。因此,在日常大家要做好肠癌早期的预防筛查工作。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