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阴茎癌,你该知道?
癌症治疗 2021-03-14 17:53癌症治疗www.aizhengw.cn
阴茎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它的发病与地域关系密切。在英国等发达国家地区,阴茎癌占全部肿瘤的0.4%~0.6%,但是在南美洲、非洲、亚洲部分地区比如印度,阴茎癌的发病率甚至占到全部肿瘤的20%。我国阴茎癌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卫生条件的改善已经逐年下降至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水平。
阴茎癌主要发生于老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年龄越大发病可能性越高,在约70岁时发病率达到最高。
阴茎的解剖
阴茎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远部(包皮和阴茎头)、中部(包皮和海绵体)和近部(海绵体)。
包皮由上皮层(1mm)、皮下固有层(2mm)和肉膜构成。
阴茎头由上皮层、皮下固有层和尿道海绵体膨大部(7~15mm)构成。
阴茎海绵体由白膜(2mm)包绕,在阴茎头处与尿道海绵体膨大部相连接。
阴茎癌的患病高危因素
Chaux等在对103例乌拉圭阴茎癌患者的研究中发现,阴茎癌的危险因素有:生活相对贫困、低收入患者、居住地位于城郊、大量吸烟、包皮过长、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有性传播疾病、性伴侣过多、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长期慢性 炎症等。
其中HPV与阴茎癌的病理组织关系密切,既往感染HPV的患者组织学级别较高。
阴茎癌的病理类型
鳞状细胞癌(SCC)是阴茎癌最常见的组织 病理学类型,占总体的95%。
少数为:基底细胞癌、黑色素瘤、 肉瘤、PAGET病。
阴茎鳞癌主要包括以下五型,即鳞癌、疣状癌、湿疣样癌、乳头状癌和基底样癌。
湿疣样癌和基底样癌的发生与HPV相关,常见于较年轻的患者(45~55岁);疣状癌和乳头状癌和HPV感染无关,常发生在较大年龄患者(60~70岁)。
疣状癌、湿疣样癌和乳头状癌都可表现为疣样的肿瘤形态,组织病理鉴别的要点包括浸润结构、乳头形态、有无挖空细胞和间质接触面。
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依次为基底样癌(50%)>鳞癌(35%)>乳头状癌(20%)>湿疣样癌(15%)>疣状癌(0%),治疗时需充分考虑此特征。
原发灶病理特征中对于预后有指导价值的因素包括:
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几率密切相关,以往的报道提示肿瘤浸润深度<5mm则转移危险较低;
脉管侵犯,是淋巴结转移和生存的重要预后指标,第7版TNM分期手册根据有无脉管侵犯将原来的T1期分为T1a和T1b两个亚期;
组织学分级,通常采用Broders分级系统,根据细胞核异型性、分裂象和角化程度判断分化程度;栜切缘,切缘阳性和肿瘤复发密切相关。
病理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尿道及尿道周围组织、阴茎海绵体白膜和阴茎体皮肤。
阴茎癌的发病部位
有文献报道阴茎癌最常见于阴茎头(48%),其次为包皮(21%),阴茎头和包皮同时出现(9%),冠 状沟(6%),还有少量为孤立肿瘤(小 于2%)。
阴茎癌的诊断
对阴茎癌的确诊主要靠病理检查结果,CT、MRI、B超等可以协助确定病灶范围和转移情况。
英国1项研究显示,MRI能准确地对阴茎 癌进行分期,在55例活检报告确诊阴茎癌的患者中,用前列腺素E诱导海绵体勃起然后行 MRI检查,敏感性和专一性分别 为:T1 (85%、83%),T2 (75%、89%),以 及T3(88%、98%)。
MRI的分期和组织学的分期有很好的关联性且 MRI检查没有并发症。
阴茎癌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原则:应遵循在切除病灶的同时尽可能小的损伤阴茎,同时尽可能维持阴茎原有形状和功能。
病变仅限于包皮或阴茎头部或 T1期之前的肿瘤可行包皮环切术或局部切除,术后需密 切观察随访。
T1期的局限于阴茎、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可行阴茎部分切除术。
浸润性阴茎癌或者肿瘤侵犯整个阴茎1/2长度以上的应行阴茎全切术。保留阴茎的手术方式的复发率较阴茎全切术高,但是与其5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
对是否应该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Chaux研究认为高级别的浅表肿瘤可常规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阴茎癌的病理检查报告可作为是否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参考指标。术前淋巴结活检的并发症虽然较高,但是其高敏感性仍不失为决定手术方式的一项重要指标。
阴茎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预后差,是否常规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尚存争议,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清扫盆腔淋巴结能够提高生存率,但是从理论上讲,切除盆腔淋巴结能够一定程度上阻断其淋巴转移途径,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仍有一定帮助。
阴茎癌的放疗
国内有医生用“阴茎癌浸水式外照射装置 ”对26例患者进行了术后外放疗,结果发现其5年生存率达到85.71%,并且有能随意调节填充物厚度、水中照射连接紧密、剂量分布均匀、不良反应小、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
近距离放疗因其可以保留完整的器官故而常常用于治疗 T1~T2 期的阴茎癌患者,大多数文献推荐使用低剂量率IBT,也 有少量使用高剂量率 IBT 的文献报道。
Petera等通过比较发现,高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法急性反应主要包括阴茎水肿及2级放射性黏膜炎,并且在治疗后8周好转,未见放射性坏死或尿道狭窄。与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法相比,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疗法有更高的生物学效应,但是需要大型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评估其价值。
另有学者比较了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LDR)和治疗脉冲剂量率近距离放疗(PDR)的疗效,通过对27例使用治疗脉冲剂量率近距离放疗的患者和既往使用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的患者的数据比较,其治疗功效和细胞毒性没有明显差别。
曾有报道阴茎癌患者接受放疗后出现阴茎坏死的病例,在紧急给予阴茎全切并且治疗5个月后,该患者死亡。该报道提醒我们在放疗前应该谨慎评估其有效性和相关并发症。
阴茎癌的化疗
有非区域淋巴淋巴结转移或者有远处转移(如肺、肝、脑、和骨)的则可以行化疗。
由于阴茎癌发病率低,目前并没有大规模的文献报道来指导日常化疗的用药方案。
EORTC研究表明阴茎癌对单独使用顺铂的反应率约为23%。
2012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提示阴茎癌对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的总体反应率为32%。
Nicholson等在2013年对29例局部浸润性 或 者伴有转移的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在使用TPF方案患者的总体反应率为38.5%。有2例局部进展期的患者得到了完全缓解,65.5%的患者发生了3~4级的不良事件。TPF方案的细胞毒性作用非常显著,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应该谨慎使用。
由于阴茎癌发病率低,其多种化疗方案的疗效均未得到大量样本去支持,且不良反应较多,疗效不明显。
阴茎癌的靶向治疗
Lavens等通过研究发现,阴茎癌患者会过度表达EGFR,这些患者的癌旁组织邻近正常鳞状上皮细胞也会表达EGFR。
Cartho等通过回顾2002~2009年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的24例使用 EGFR 靶向治疗的阴茎癌患者发现,约 有67%的患者使用一种或多种细胞毒性药物联合西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约71%)。治疗相关的疾病进展时间和总体生存期的中间值为11.3周 (1~40周)和29.6周 (2~205周),伴有内脏或者骨转移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24.7周)要显著短于不伴远处转移的 患 者(49.9周)。有17例患者的治 疗方案是单独使用西妥昔单抗或者联合顺铂使用,其中1/4的患者对该方案有反应,包括2例对化疗抵抗的患者。该研究提示,西妥昔单抗在阴茎癌伴转移的患者中有抗肿瘤活性的功能并且能增强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效果。
阴茎癌的预后
May等通过对158例阴茎癌外科治疗的患者的研究发现、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值相关生物标记物如:Ki -67、小型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和联会蛋白在癌组织中水平较 高,但是并不能独立的作为预后参考指标,也不能从免疫组织化学水平准确的描述布罗德的分级分类。
而常规组织病理学参数的准确率达到了82%。
基质重塑 (SR)已经在数种不同类型的肿瘤被报道,有 研究者通过检测90例阴茎癌患者和其对照组的SR发现阴茎癌患者中SR的检出率和对照组有显著不同,5年内死亡的阴茎癌患者中SR的未检出率 为24%,检出率为46%。检测出SR的阴茎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未检出SR的阴茎癌患者的3.76倍。提示SR可作为阴茎癌愈后和鉴别诊断的依据,但是未见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