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到忍无可忍!关于癌痛的几大误区,你真的了解吗?

癌症治疗 2021-05-19 15:49癌症治疗www.aizhengw.cn

 癌痛,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每天都在影响无数癌症患者的生活。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癌症患者约700万人,每年新发癌症病例160万,癌症死亡人数每年约130万,癌症疼痛发生率高达51%-62%。70%的晚期癌症患者认为癌痛是主要症状,30%的癌症病人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未缓解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疼痛控制与肿瘤患者生存期息息相关。

 
癌痛病人及家属在治疗的过程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疗效,不能保证患者应有的生活质量。以下是癌痛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常见对癌痛的误区:
 
误区一:得了癌症一定会痛,能忍则忍
 
疼痛会影响睡眠、身体代谢和机体免疫力,不及时治疗容易耽误病情,影响肿瘤的治疗。超过3个月的疼痛属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选择理想的止痛药并合理使用,90%以上疼痛患者都可以达到无痛。长期得不到有效止痛治疗的病人,容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发展为难治性疼痛。
 
误区二:只有癌症晚期才会疼痛
 
其实癌痛是由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癌痛可以贯穿于癌症的始终,早期癌症也可能出现疼痛。因此,有疼痛并不是癌症发展到晚期的标志,出现疼痛不必过于担心,应及时治疗。
 
误区三:出现副作用就要停药或换药
 
阿片类药物最常见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其次比较少见的还有过度镇静、呼吸抑制和尿潴留等。而这其中除了便秘外,大多数是暂时性的,也是可以耐受的。
 
例如恶心、呕吐一般仅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因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立即停药或换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是应该积极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如调整饮食结构或使用通便药物积极预防便秘,服用止吐药物预防呕吐等。
 
误区四:服用止痛药会上瘾
 
这种想法也是片面的。应该正确区分耐受性、成瘾性。“成瘾性”的特征:持续地、不择手段地渴求使用阿片类药物,目的不是为了镇痛,而是为了达到“欣快感”,这种对药物的渴求行为导致药物的滥用;而耐受性特点: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指随反复用药之后,药效下降,维持时间缩短,需要逐渐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才能维持其治疗效果。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癌痛治疗工作的开展使阿片类止痛药用量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阿片类的滥用人数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阿片类止痛药物医疗用药并未增加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
 
误区五:注射用药比口服用药好
 
注射药物(如哌替啶)比口服药物效果更好,这是错误的。阿片类药物口服途径比注射途径给药更少产生依赖性,使用哌替啶(度冷丁)存在以下问题:哌替啶的止痛作用强度仅为吗啡的1/10,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而且具有潜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作用,哌替啶口服吸收利用率差,多采用肌肉注射给药。肌肉注射给药本身会产生疼痛,不宜用于癌痛等慢性疼痛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哌替啶列为癌症疼痛治疗不推荐的药物。
 
误区六:疼了再吃药,不疼就不吃
 
有患者给药后,不遵医嘱按时用药,往往“疼了才吃,不疼就不吃”。但镇痛药物的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的水平。按时服药才能保证血液中药物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从而达到疼痛的连续缓解。
 
癌痛患者及时、按时服用止痛药才更加安全有效,可达到持续有效地缓解疼痛的效果,需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
 
误区七:使用非阿片类药更安全
 
使用非阿片类药更安全,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误区。对于慢性癌痛需要长期用止痛药的病人,使用阿片药更安全,长期用药无肝、肾等器官毒性作用,而长期使用非淄体类抗炎药对胃、肠、肝、肾及血小板危害大,而且有封顶效应。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误区。对于慢性癌痛需要长期用止痛药的病人,使用阿片药更安全,长期用药无肝、肾等器官毒性作用,而长期使用非淄体类抗炎药对胃、肠、肝、肾及血小板危害大,而且有封顶效应。
 
癌症带来的痛苦是让人难以承受的,但是好在现在的医疗技术比较先进,针对这种情况也可以选择相应的办法来进行治疗,因此大家一定要积极应对。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