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识别肛门鳞状细胞癌多个新标靶
为了寻找针对这种疾病的新治疗标靶和疗法,美国纽约罗斯维尔癌症研究所的Patrick Boland博士带领的多机构研究小组与Caris生物科学公司展开合作,进行了一项全面的多平台生物标记分析,并在深入研究后发现了几个具有可行性的治疗目标。
该研究对212份肿瘤样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运用了三种遗传识别方法:基因测序、蛋白质表达分析以及基因扩增法。值得注意的是,在80.2%的样本中,甚至对转移性癌症部位的组织也进行了同样的分析。
研究团队在以下几个基因中发现了显著的IHC过度表达迹象:MRP1基因在97.6%的样本中过度表达;EGFR基因占89.7%;TOPO1基因占68.3%;MGMT基因占67.2%;PTEN基因占46.9%。除此之外,EGFR和HER2基因分别在7.4%和1.8%的案例中出现了扩增。更为引人瞩目的是,在与PIK3CA/Akt通路相关的生物标记中也观察到了较高的突变率(包括PIK3CA、FBXW7、PTEN以及Akt1),其中PIK3CA的第9外显子上观察到的变异率高达75%。
作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和陈述者,罗斯维尔癌症研究所医学系肿瘤学助理教授Boland博士指出,此次研究识别出了可能作为现有疗法标靶的几个生物标记。针对PI3激酶信号通路以及ErbB家族受体的药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或新型的Pan-HER受体抑制剂等可能在治疗此类癌症的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该研究还展示了这种研究方法在识别其他肿瘤治疗标靶的探索中可能具有的类似优势。
此项被称为“212份肛门鳞状细胞癌样本全面多平台生物标记分析”的研究将于6月1日发布。这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癌症治疗的潜在新途径,并为未来的临床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期待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索,我们能够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实习编译:陈鹭榕,审校: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