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共有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通常把少年期的逆反心理阶段称为“第二逆反期”。它表现为儿童对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第二逆反期
- 外文名second period of resistance
- 套用学科发展心理学
- 年龄时段10~11岁至15~16岁之间
简介
心理学界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共有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通常把少年期的逆反心理阶段称为“第二逆反期”。它表现为儿童对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原因
少年期儿童的生理急剧变化,性机能迅速成熟,第二性徵出现,认为自己已是大人,欲与成人平等,摆脱成人监护,独立安排自己活动;但因生理髮展过程尚未完成,心理上还保留着许多童年期特徵,如固执已见,是非界限不清,缺乏正确全面的择友标準等。故成人容易更多地看到其不成熟之处,仍是其为儿童,两者易发生矛盾冲突。
主要表现
1、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
少年期儿童通常滋生着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而父母往往对此缺乏认识,总想在精神和行为上予以约束和控制,导致儿童的反抗。
2、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
他们需要成人将其视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给予平等的自主性,父母却以为地把他们置于“孩子”的地位,而予以保护、支配和控制,从而导致反抗,使亲子矛盾突出。
3、观念上的碰撞
教师和父母的教育,多将成人的观点强加于少年儿童,在大小事情方面都已经具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被教育者”会牴触或者拒绝接受,从而表现出观念上的某种对抗。
反抗的主要对象
少年期儿童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当某人或某集团成员的言行引发其反感时,便会排斥或否定该人物活该集团的作为,有时因情绪左右,会将是和非一起排斥掉。
反抗的形式
第一,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主要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且往往具有突发性,自己难以控制。时候会后悔而平静下来。但再遇矛盾,又会以强烈冲突的方式应对。
第二,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他们不顶撞,对不满的,乃至需要反抗的言行似乎置若罔闻,但内心压力很大,充满痛苦,并会将其内化为不良的心境,难以转移。
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1、逆反期的年龄时段
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国小末期至国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
2、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
(1)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想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
(2)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3.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第一逆反期索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要求按自我的意志形势,其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越俎代庖。他们所要求的独立作为中,有许多是力所不能及和不切实际的。
第二逆反期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由,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但也由于发展现状的矛盾性给他们带来许多不适宜和不适应,乃至困惑和危机。
如何度过叛逆期
逆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是发展性现象。它出现在人生髮展里程中的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期,甚至可以说具有发展过程中的“划时代”意义。逆反期阶段能否较为顺利地度过,能否减轻挫折和危机,对她们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处于第二逆反期的少年儿童,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髮展的鼎盛时期,对外在环境的作用非常敏感。,父母、教师和有关者如何理解和帮助他们是既困难又複杂的事情,但必须积极面对这重大责任。
父母的认识、理解和引导最重要,最经常面对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他们理解和指导的是父母,父母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1、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认识逆反期现象,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有关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2、父母要正确面对儿童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
逆反期是大多数儿童都要经历的现实,不能存在侥倖心理,也不能被动应付。要事先做好思想準备,提前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使关係和谐,做能够平等沟通的朋友,为下一步打下良好基础。
3、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
青春期的生理髮育使他们产生成人感,这是心理上、自我意识中的成人感。现实中,他们仍然是少年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并未成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超前。而父母只把他们视为尚未发展成熟的儿童,未能认识到“成人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存在着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滞后。一个超前,一个滞后,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就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
4、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正视儿童心理上的“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的需求,是处理好亲子矛盾的关键。为此,父母需进一步端正儿童观和教育观。儿童本身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学习者、前进者,不能视他们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或被塑造对象。对他们的教育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们成长中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地完成人和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