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位于北京市西山余脉平坡山半腰,三山庵西北一里的密林深处,从三山庵上去,山道两旁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寺宇朝南,入门翠竹满院(竹名“黄皮刚生”,为稀有品种。),拾级而上,中有香草和假山盆景,大殿匾额为“悲源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悲寺
- 建筑位置北京市西山余脉平坡山半腰
- 建筑类型寺庙
- 旧名隐寂寺
大悲寺简介
前殿丛生的翠竹,茎节匀称,枝叶秀丽。一般丛竹,每逢深秋,势必凋零。这里的丛竹,却独具特色,即便是雪絮冰封,依然青翠欲滴,为八大处稀有景致。寺就建在平坡山的半腰上。大悲寺旧名“隐寂寺”,始建于辽金时代(1033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原有两层大殿后增建了大悲阁,以供奉观世音菩萨。殿檐的北面,有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块碑记,上刻建寺经过“今隐寂寺者,在都城之西,其地直圆,通翠微之界,山势至此,冈陇盘迴,风气郁积,有树木泉源之胜,四方云水缁流,多集其间,寺后有余地,遂起为大悲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此庙,改为“大悲寺”。乾隆六十年(1795年)再度重修。
大悲寺历史
大悲寺在元、明两代皆为名剎,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香火尤盛。康熙帝几度幸临此寺,召见慧灯和尚,并赐诗,赐“敕建大悲寺”匾额等。后来,乾隆帝也曾赐住持古梅和尚诗,司是清帝对大悲寺恩宠有加。
大悲寺有三进院落,山门镶嵌有康熙印章的“敕建大悲寺”匾额。第一进正殿为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两厢分别列有十八罗汉塑像。这组十八罗汉塑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形象生动,欲起、静坐、微笑、沉思,神态逼真。传为元代雕塑家刘元作品,全用檀香末和香沙塑成,香气袭人。刘元,元代宝坻人,字康元。元代中期,凡上都(今内蒙多伦市)与大都(今北京)名剎所塑的泥质或铸铜像均出自他手,元代皇帝对他的雕塑大为讚赏,两次赐宫女为妾,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由此可见他在元代雕塑家中地位是非常高的。如今虽经过七百多年的岁月,当游人步入殿堂,檀香芳香依旧沁人心脾。八大处的佛像在十年动乱中遭严重毁坏,十八罗汉雕塑是倖存的艺术珍品。
大悲寺内台阶两侧种植了两畦青竹,大殿后有两棵银杏树,树干高耸,粗达数围,需几人联手合抱。据考证树龄已逾800年之久,至今长势旺盛。
大悲寺是八大处的第四处寺院,原名隐寂寺。创建于宋辽时代,距今九百余年。该寺独处丛林深处,层层殿宇依山势递升,错落有致,山门南向。
大悲寺的首层建筑是山门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顶。檐下饰有丹青彩画,殿脊正中装饰“百鸟朝凤”砖雕图案。正檐下嵌有一方汉白玉寺额,上面镌着“敕建大悲寺”五个大字,字型健劲,是康熙大帝御笔。寺额下是汉白玉券门,自下而上对称浮雕白象、雄狮、腾龙、翔羊;门楣正中雕饰着三尊神像,正中一尊人面鸟喙,是佛经中大鹏金翅鸟的应化形象。券门两旁是石雕花窗,饰有蘷龙和忍冬草花纹,优美而庄重。两侧正脊门楼造型也很精緻。
山门殿内居中是“大肚弥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开,洋溢着一团喜气。四大天王分列左右,个个身披甲冑、手握法器、怒目圆睁、威风凛凛。这五尊神像都是新作。
过山门北上,可见阶旁两池翠竹,黄皮绿叶,婆娑有声,十分可人。传为明代所植,原产于江南。
二重殿宇是大雄宝殿,殿脊正中饰“二龙戏珠”砖雕图案,两龙鳞爪分明,呈飘然欲飞之势,实为超绝之作。脊端的鸱吻和檐头的脊兽也不失脱俗之处。殿内居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胁侍为阿难、迦叶两大弟子。“十八罗汉”分列于两厢。
大雄宝殿中的十八罗汉均端坐于云石之上,悉心谛听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或若有所思,或舞器作法,个个活灵活现,堪称旷世之作。这里的十八罗汉雕像之所以不同凡响,是因为其作者是我国元代最为着名的雕塑家刘元。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述“刘元,字康元,拜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学塑印度佛像,造诣称绝。当时京都名剎所塑佛像均出自他手。神韵逼真、天下称颂。他亲手所塑三皇雕像精美,深得皇帝讚赏,两度御赐宫女为妻。并擢升官职为昭文馆大学士,由此可见刘元当时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更为奇异的是,这十八尊罗汉像的胎体是用檀香木粉掺和细砂精製而成,七百余年后的今天,仍飘散着沁人心脾的檀香。
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殿。此殿建于明嘉靖廿九年,面阔五间,檐下悬“悲源海”额匾。 抱柱联为“不动道场东方成丘墟;琉璃世界西向现弥陀。”,额联题字皆是当代书家的手笔。
殿中供奉一尊观音大士的彩雕坐像。表情悲天悯人,如同慈母。
一层殿宇是药师佛殿,这座殿堂是近两年刚刚恢复的,结构布局和油漆彩画仍採取清代官式做法。殿貌富丽而庄严。殿内供奉着药师佛、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十二尊药叉神分列两边。这十五尊神像内胎皆为香樟木,外表以足金贴饰,给人以庄严华贵之感。
大悲殿前有两株古老的银杏树,夏日枝繁叶茂,浓荫可蔽庭院;深秋时节黄叶纷落,碎金满地,这两株雄性的白果树距今已有七百余年高龄。
大悲寺后有一条浅沟,沟里丛生着一片野海棠,夏日花开时绯红满谷,甚是可爱。这里曾发生过一个发人深醒的故事。据说康熙年间,谷中有一眼山泉常流不懈,引得两匹金骡驹夜夜来此畅饮。一个贪人得知此事,便来此拴取。一天夜里,金骡驹果然又来了,贪人急忙抛出绳索套住了一匹,不料那驹子力大无比,竟将那贼人拖下悬崖活活摔死了。如今,两块形似金骡驹的山石依然静静的卧在谷中,相传是大悲寺中的高僧施展法术后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