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随后虽经几次修改和调整,但国家和单位包办的制度结构没有变化。随着最近十几年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目前这种传统型的退休养老制度已逐渐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对目前高校的退休养老制度作出分析,解析现存的问题以及实行改革可能面对的难题,是进行改革的首要工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高校教师养老保险
- 时间20世纪50年代
- 原因国家和单位包办的制度结构
- 分类保险
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在近三十年中有过几次调整,但总体变化很小。主要涉及退休经费来源、退休条件、退休待遇等问题。是经费来源。现在的高校教师退休经费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但由于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投入总体不足,而高校退休教职工的收入在逐年增长,很多高校为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的经费压力非常大。是退休条件。关于高校的退休条件,根据国发(1978)104号档案对高校教师退休条件的规定男年纪到60周岁,女年纪到55周岁,并且工龄大于10年,如符合条件者可以退休,职工所在单位会根据实际情况发放相应退休金。是退休待遇。现行退休待遇主要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退休费按本人退休时基本工资前两项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统包型的退休制度渐渐不能适应大环境,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分配製度的改革总体方向是适合社会发展规律,提高高校教师福利待遇,而传统型的退休制度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退休待遇,使得他们对退休以后的收入充满疑虑,这将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加高校负担。由于我国在养老保险现行制度上实行的是双轨运行,使得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要远远高于企业,高校一些超编人员或者依据相关规定可自行选择去留的部分人员都不愿意离开高校这样的大树,使得高校自身的经济负担一直很重。,近年来,高校退休人员的待遇大幅度提高,而政府投入较少,也加重了高校的自身负担。,不利于高校教师充分发挥才能。目前高校的退休年龄规定男为60岁,女为55岁。但现今人均寿命大大增长,并且健康程度相对于过去要乐观很多。而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如果工作时间不能延长,显然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实行了绩效工资,而绩效工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大幅度地提高退休人员的待遇,退休人员待遇的增长幅度远远超出在职人员,并且这些费用都是用高校自身的发展基金。这就比较大地挫伤了在职人员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校内分配製度的改革,因为在退休人员待遇大幅增长的前提下,高校已无力承担给在职人员相应地增长收入。,从目前来看,传统的高校退休养老制度已不适合高校当前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高校退休养老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探索的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
一方面,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充分把握国情,尊重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不能简单地把高校教师的养老保险作为国家负担而抛给社会,这样不符合改革的精神,得不到高校教职工的支持,也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政策制定者要改变思想观念,认真听取高校教职工的意见,切实考虑到教职工的的利益。
另一方面,如果改革只针对事业单位而不改公务员待遇,则有失公平。客观上会对高校等事业单位人员带来三种不公一是大部分事业单位目前执行的退休制度和待遇本就和公务员相似,如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而只针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显然是有失公平的。二是近年来,公务员的退休待遇高于事业单位,如今公务员还在持续提高退休待遇,却要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减少相应的退休待遇,显然对事业单位人员是不公平的。三是国人的薪酬和经济学上的“价格刚性”一样,属于“有涨无落”。如果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减少相应退休待遇,而公务员继续执行老办法不能算是公平合理,让高校教职工无法接受。
改革启动初期的费用难题
如果改革正式启动,那资金问题应该是一个主要难题,而高校本来就没什幺资金积累。以浙江某高校为例来计算一笔帐如果以单位缴纳养老保险比例为20%,个人为8%,退休教职工人数为2000来统计,需要高校每年补充近5000万,才能使每位教职工与现有的离退休工资相当,而此高校的学费总收入才7000多万。,这个负担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藉机让高校另寻财路,可能会导致高校教育脱离轨道,故要解决这个难题还有待于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
改革后离退休人员的管理问题
一直以来,高校离退休人员都是由高校的离退休部门统一管理。退休待遇则统一由学校发放到教职工个人帐户,其中大约30%的经费由政府核拨,其余经费由高校按标準自行补齐。这样一个过程增加了发放过程的複杂程度及退休资金的不确定性,有待改变。应该设定一个专门的社会管理服务机构,由这个部门专职负责离退休教职工的养老金髮放,并由此部门专门协调离退休教职工的其他相关事务。作为社会保障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改革的目的是让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老同志有一个更好的福利和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退休教职工的社会化服务要引起相关改革政策制定者高度的重视。
改革展望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需要儘快建立新的保险制度。在改革的执行过程中,先对过去几次改革进行反省,重新评估改革有可能遇到的障碍,边实践边探索相应的制度改革。
明确《社会保障法》及其相应的实施规范并规划好配套服务。在《社会保障法》中,需对相关规定作出详尽的说明,并对具体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作出释疑,使得各个单位在改革过程中能有所依据,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法律法规健全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服务网路,以迎接这场关係事业单位所有人员利益的改革,加强与社区所属单位的合作,保障离退休人员移交社会管理后的生活不受影响,享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度,推进改革的步伐。在我国,知识分子众多,并且他们都有着自己对于各种事物的深刻认识。,一项有关于他们切身利益的改革,要想得到他们的认同,必须在宣传的力度上加强,让他们明白这次改革是符合国家和个人利益的要求,是时代进步的标誌,消除他们原本的疑虑。在让广大教职工了解养老保险体系的,也要让他们了解作为养老保险的有益补充部分,如职业年金、个人的商业保险等。
形成多支柱、多层次的保障格局。本着从广大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养老保险的制度不应该仅仅体现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它应该有多种层次和补充。,一些补充,如教师年金制度是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和教师所在高校的实际经济状况,这也能较为客观地体现一定的公平性。至于个人行为的商业保险则由教师根据个人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几个层次的保险体系不仅可以保障教职工个人的基本生活,而且在通过指定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养老金的保值和增值。这种由几个层次和支柱组成的体系将更好地保障教职工退休后的生活,符合改革的方向。
保证改革的公平性。改革的公平主要是指公务员、事业单位与企业三位一体改革,既有效消除高校教职工的阻力,也能起到引导作用。打破目前养老保险改革的困局有两个建议一是把公务员、事业单位统一调至企业养老金标準;二是把养老金标準较低的提上来,和标準较高的达到同一水平。
统筹全国养老保险,为养老保险的流动创造便利、安全的环境。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人才的流动是非常普遍的,提供一个方便和安全的养老保险接继系统是首当其冲的。实现这一点,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每个帐户必须有着清晰的记录;二是能否方便地统计出参保者在多个地区的权益总和,各个地区的核算标準是否一致等。,如果在转移和结算的方式上能够便利和安全的话,也会减少广大教职工对改革的牴触情绪,促进改革的开展。
借鉴国外高校老师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在探索我国高校教师养老制度改革时,要注意借鉴国外运行较成熟的制度。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以下几个方面借鉴国外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是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二是制度的模式,以及模式与政治经济环境、教育体制及传统文化等的关係;三是制度的具体内容,如构成、责任主体、财务制度、资金来源等;四是待遇水平,在各行业中处于何种位置;五是养老保险制度可能的发展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