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偃(599-643),汉族,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今濬县卫贤,隶属省辖市鹤壁市)人,仕隋为散从正员外。谢偃参加由唐太宗亲自主持的“殿试”,并以“对策及第”中进士,授陕西省高陵县令,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主簿。时李百药工五言诗,谢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基本介绍
- 本名谢偃
- 所处时代北周、隋、唐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卫州卫县(鹤壁市濬县卫贤)
- 出生时间599
- 去世时间643
- 主要作品《尘赋》、《影赋》
人物平生
隋朝期间
谢偃的祖父谢孝政(556-612),本为南朝谢氏,谢贞流亡北周的长子,南北朝时北朝基本为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强迫汉民族改为少数民族姓氏,如李氏、赵氏、杨氏就曾一度改为鲜卑姓氏。
宇文泰实行府兵制,按鲜卑旧日八部之制,立八柱国,有功诸将中本为汉人的,也被赐以三十六大部落中一个姓氏,如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徒河氏,李虎(代北武川人)为大野氏,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为乙弗氏,杨忠(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之父)为普六茹氏(又译作普六如、普陋茹),且以他们为一姓之“宗长”,即本部落酋长。又命诸将帅所统汉人士卒,皆以其主将的鲜卑姓氏为他们的姓氏。就在这时,谢偃的祖父由谢氏改为姓直勒氏。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隋公大丞相杨坚(汉人)篡位,十二月十二日,下诏汉人所改姓氏一律复旧。由此,从普六茹坚改回为杨坚,就在此时直勒才改回姓谢氏。次年二月,静帝禅位,改北周为隋朝,杨坚称为文帝,改元开皇元年。
谢偃在隋,为散从正员郎。
唐朝期间
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驾幸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诏求直谏之士。谢偃上书极其言,深受太宗赏识,引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
李世民在弘文馆置学士以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参议制度改革﹑礼仪活动。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弘文馆当时收集图书达二十余万卷。设馆主总领馆务,中有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以受经史书法。
“弘文馆”儘管规模不大,却是唐代文化的熔炉,在此曾集聚并造就了诸如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一批英才,让他们“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两馆共均为李世民的高级“智囊团”,谢偃亦为其中一员。
贞观十七年(643),李泰被唐太宗幽禁于将作监,魏王府被废,谢偃亦被出为湖南湘潭县令,于当年病逝,也许唐太宗忘记了他,或谏言刺痛了他。魏徵被贬于身后,谢偃被贬于逝前,自古诤臣没有好下场,就是幸逢一代英主李世民也幸难于免。
文学成就
谢偃尝作《尘赋》、《影赋》甚工。太宗闻而召见,先为序一篇,言“区宇乂安,功德茂盛”,授谢偃作赋,谢偃奉诏撰成《述圣赋》。帝悦,赐帛数十匹。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世称“李诗谢赋”。
从谢偃作品的风格来看,并不带有少数民族的粗犷、直率,加上他本是中华民族的腹地中原(或中州)人氏,其祖父又有一个纯汉族儒家的名字孝政,与李白一样,是生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
个人作品
据新、旧《唐书》等史籍载谢偃着有《文集》十卷、《英公故事》四卷,皆佚。《旧唐书·列传·文苑上》和《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其《谢偃传》。
地理名着《括地誌》
据《旧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二十六载(濮王李)泰遂奏引着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修撰了着名的《括地誌》,为唐代地理名着,后散佚,今存辑本数卷。《括地誌》中至少有四分之一,出于谢偃的手笔。
文赋
《全唐文》(第一百五十六卷)收其文赋十二篇(包括《尘赋》、《影赋》、《述圣赋》)。
诗
《全唐诗》(第三十八卷)收其诗四首。
世系图
谢万--谢韶--谢思--谢密--谢庄--谢颢--谢绥--谢经--谢蔺--谢贞--谢孝政
史料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上
谢偃,卫县人也,本姓谢改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齐散骑常侍,隋后恢复谢氏。偃仕隋为散从正员郎。贞观初,应诏对策及第,历高陵主簿。十一年,驾幸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诏求直谏之士。偃上封事,极言得失。太宗称善,引为弘文馆直学士,拜魏王府功曹。偃尝为《尘》、《影》二赋,甚工。太宗闻而诏见,自製赋序,言“区宇乂安,功德茂盛”。令其为赋,偃奉诏撰成,名曰《述圣赋》,赐采数十匹。偃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曰
臣闻理忘乱,安忘危,逸忘劳,得忘失。此四者,人君莫不皆然。是以夏桀以瑶台璇室为丽,而不悟鸣条南巢之祸;殷辛以象箸玉杯为华,而不知牧野白旗之败。故当其盛也,谓四海为己力;及其衰焉,乃匹夫之不制。当其信也,谓天下为无危;及其疑也,则顾盼皆仇敌。是知必有其德,则诚结戎夷,化行荒裔。苟失其度,则变生骨肉,衅起腹心矣!是以为人主者,不可忘初。处殿堂,则思前主之所以亡;朝万国,则思今己之所以贵;巡府库,则思今己之所以得;视功臣,则思其为己之始;见名将,则思其用力之初。苟弗忘旧,则人无易心,何患乎天下之不化!故旦行之则为尧、舜,暮失之则为桀、纣,岂异人哉!其词曰
周坟籍以迁观,总宇宙而一窥;结绳往而莫纪,书契崇而可知。惟皇王之叠代,信步骤之恆规,莫不虑失者常得,怀安者必危。是以战战怵怵,日慎一日,守约守俭,去奢去逸。外无荒禽,内无荒色,唯贤是授,唯人斯恤。则三皇不足六,五帝不足十。若夫恃圣骄力,狠戾倔强,忠良是弃,谄佞斯奖。构崇台以造天,穿深池以绝壤。厚赋重敛,积宝藏镪;无罪加刑,有功不赏。则夏桀可二,殷辛易两。在危所恃,居安勿忘。功臣无逐,故人无放。放故者亡,逐功者丧。四海岌岌,九土漫漫,覆之甚易,存之实难。是以一人有悦,万国同欢;一人失所,兆庶俱残。喜则隆冬可热,怒则盛夏成寒;一动而八表乱,一言而天下安。举君过者曰忠,述主美者为佞,苟承颜以顺旨,必蔽视而称圣。故使曲者乱直,邪者疑正;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虽往古之轨躅,亦当今之龟镜。崔嵬龙殿,赫奕凤门,苞四海以称主,冠天下而独尊。既兄日而姊月,亦父乾而母坤。视则金翠溢目,听则丝竹盈耳。信赏罚之在躬,实荣辱之由己;语义皇而易匹,言尧、舜之可拟。骄志自此而生,侈心因兹而起。常惧覆而惧亡,必思足而思止;勿忘潜龙之初,当怀布衣之始。在位称宝,居器曰神,钟鼓庭设,玉帛阶陈。得必有兆,失必有因;一替一立,或周或秦。既承前代,当思后人。唯德可以久,天道无常亲。
时李百药工为五言诗,而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焉。十七年,府废,出为湘潭令,卒。文集十卷。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谢偃,卫州卫人,本姓谢改姓直勒氏,祖孝政,仕北齐为散骑常侍,隋后恢复谢氏。偃在隋为散从正员郎。贞观初,应诏对策高第,历高陵主簿。太宗幸东都,方谷、洛坏洛阳宫,诏求直言,偃上书陈得失,帝称善,引为弘文馆直学士,迁魏王府功曹。尝为《尘》、《影赋》二篇,帝美其文,召见,欲偃作赋。先为序一篇,颇言天下乂安、功德茂盛意,授偃使赋。偃缘帝指,名篇曰《述圣》,帝悦,赐帛数十。
初,帝即位,直中书省张蕴古上《大宝箴》,讽帝以民畏而未怀,其辞挺切,擢大理丞。偃又献《惟皇诚德赋》,其序大略言"治忘乱,安忘危,逸忘劳,得忘失,四者人主莫不然。桀以瑶台为丽,而不悟南巢之祸;殷辛以象箸为华,而不知牧野之败。是以圣人处宫室则思前王所以亡,朝万国则思己所以尊,巡府库则思今所以得,视功臣则思其辅佐之始,见名将则思用力之初,如此则人无易心,天下何患乎不化哉?旦行之尧、舜,暮失之桀、纣,岂异人哉?"其赋盖规帝成功而自处至难云。又撰《玉谍真纪》以劝封禅。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时人称"李诗谢赋"。府废,终湘潭令。
作品欣赏
《踏歌词》三首
一、
春景娇春台,新露泣新梅。春叶参差吐,新花重叠开。
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倩看飘飖雪,何如舞袖回。
二、
逶迤度香阁,顾步出兰闺。欲绕鸳鸯殿,先过桃李蹊。
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复低。欲问今宵乐,但听歌声齐。
三、
夜久星沉没,更深月影斜。裙轻才动佩,鬟薄不胜花。
细风吹宝袂,轻露湿红纱。相看乐未已,兰灯照九华。
《乐府新歌应教》
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细细轻裙全漏影,
离离薄扇讵障尘。樽中酒色恆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黄莺始哢即娇人。撩乱垂丝昏柳陌,
参差浓叶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
《惟皇诫德赋》
谢偃又献上《惟皇诫德赋》,引伸其意进行婉言微辞规劝。说人君均容易“理忘乱,安忘危,逸忘劳,得忘失”;盛为已功,而衰为民过,信天下无危,又疑天下皆敌。德政要诚信待少数民族,改变边远地区落后面貌。不能过度,否则会骨肉分离,人心莫测。为人主,不可忘本。身处宫殿,要想到前代人主为什幺会亡;万国来朝,要想到为什幺自己会高贵;巡视国库,要想到为什幺有所得;对待功臣,要想到自己是怎样开始的;看见名将,要想到他们用力的时候。如果不忘故旧,则人不变心,何患天下不开化、演化、进化。所以朝为尧、舜有行,暮为桀、纣有失,岂是换了个人吗?。
夏桀,又名癸、履癸,夏朝第十六代君主发之子,在位五十四年(前1653—前1600)。文武双全,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为历史上着名的暴君,在位五十二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谥号为桀(兇猛的意思)。殷辛,即商朝一代君主纣王,资捷辨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周武王率诸侯伐纣,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谥号为纣(残又损善)。荒裔,指边远地区。坟籍,指古书,古籍。结绳,文字发明前,人们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书契,在纸发明以前用简牍为主要书写载体,是人们生活中习见的一种事物,一般是一式两份,一方面在两件简牍上都写上字,另一方面把两者并在一起,在一侧刻上一定数量的齿,然后由当事双方各执其一,作为便于验对的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