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1939年1月30日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三任主编(与吴福辉共同担当)。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
钱理群一直关注教育问题,多有撰述并为此奔走。他被认为是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誌性人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钱理群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重庆
- 出生日期1939年
- 职业教授
-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大学中文系
- 学位/学历硕士
- 专业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 主要成就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学史概念
- 学术代表作《1948天地玄黄》《周作人传》《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职称一级文科教授
- 祖籍浙江杭州
人物经历
1939年出生于重庆。
1948年,在《中央日报》的《儿童周刊》发表“处女作”《假若我有一双翅膀》。
1950年,考入南京师大附中,此后六年皆在此学习。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併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
1960年,离开北京,前往贵州,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安顺地区师範学校任教。
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2年从北大退休,转教中学,并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转向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关心地方文化研究与青年志愿者运动。
2012年9月9日,在一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钱理群发出“告别教育”宣言,表示今后将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家庭背景
钱理群曾经被北大学生评为“最受欢迎10大教师”,他出身书香门第。其外祖父项兰生,一生经历很丰富,从晚清到辛亥革命,到1959年去世。作为维新派人士,其外祖父最早在杭州办白话报,开办安定学堂;然后又担任浙路公司公务科长。办学堂、办报纸、修公路,这都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以后他做了大清银行的秘书官。
钱的父亲天鹤先生是安定学堂第五届毕业生,他外祖父就把长女嫁给自己的得意门生。钱母从小受西式教育,请英语老师教英文。钱父后来大概是1906年或1908年去美国留学。先考取了清华学堂预科,然后从清华毕业后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农科。胡适也在那里学农科,钱父成为胡适的同学。
钱先生称,其家庭出身决定了其的研究的基本立场“因为我的家庭成员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而且我的感觉中,他们都是好人,甚至我敢说他们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历史就是这样,在20年代国中期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站到国民党那边,三四十年代最优秀的到共产党这边来。我父亲为了救国,加入国民党,我哥哥姐姐为了争取民主自由加入共产党。我要写出历史的複杂性。”
代表着作
专着与论集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吴福辉、温儒敏等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1998年重新修订,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 《心灵的探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
- 《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 《周作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 《心繫黄河——着名泥沙专家钱宁》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 《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 《人之患》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 《绘图本中国文学史》(与董乃斌、吴晓东等合作),祥云(美国)出版公司,1995年7月出版。
- 《名作重读》(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7 月版,2006年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 版。
- 《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论文集)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 《压在心上的坟》(随笔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 《世纪末的沉思》(随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 《1948天地玄黄》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 《学魂重铸》(随笔集) 文汇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 《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随笔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5 月年版,42万字。
- 《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论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8 月版。
- 《六十劫语》(随笔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 《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专着)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9月版。
- 《走进当代的鲁迅》(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 《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 《读周作人》(论文集)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 《语文教育门外谈》(论文集) 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3年7 月版。
- 《与鲁迅相遇》(专着) 三联书店,2003年8月出版。
- 《鲁迅作品十五讲》(专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 月版。2007年11月以《鲁迅作品的十五堂课》为题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 《我存在着,我努力着》(随笔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 月版。
- 《远行以后——鲁迅接受史的一种描述(1936——2001)》(专着)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4 月版。
- 《追求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 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 《生命的沉湖》(随笔集) 三联书局,2006年8月版。
- 《鲁迅九讲》(论文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 《钱理群讲学录》(论文集) 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7年5 月版。
- 《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 《我的精神自传》(专着) 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 《我的精神自传——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专着) 台湾社会研究杂誌社,2008年8月出版。
- 《我的回顾与反思——在北大的一门课》 台湾行人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 《漂泊的家园》(随笔集)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
- 《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随笔集) 华东师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8 月出版。
- 《致青年朋友——钱理群演讲、书信集》(随笔集)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 《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随笔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 《论北大》(论文、随笔集) 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 《与周氏兄弟相遇》(论文选集)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注资料均来自北大中文系网站。
编着
- 《纪念钱宁同志》(编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10 月版。
- 《王瑶先生纪念集》(编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 月版。
- 《鲁迅小说全编》(编书,写有长序,与王得后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 《鲁迅散文全编》(编书,写有长序,与王得后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 《漫说文化》丛书(编书,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负责编选《说东道西》、《乡风市声》、《世故人情》、《父父子子》四本,写有长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 ;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6月出版。后将三人序言编有《漫说文化》一书,1997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 《鲁迅杂文全编》(编书,与王得后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
- 《鲁迅语粹》(编书,写有长序,与王乾坤合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 《周作人散文精编》(编书,写有长序),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 《王瑶文集》(编书),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版。
- 《钱天鹤文集》(编书,写有长篇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6月版。
- 《先驱者的足迹——王瑶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编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320页。
-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编书,与谢冕合作,负责编选1—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1937——1949)(编书,写有长篇序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四卷十本)(主编,写有序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
- 《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运动》(参与编书,写有长篇序言),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9月版。。
- 《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七卷八册)(主编,写有长篇序言和导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大学文化丛书》(四部专着),(主编,写有长序),桂林,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1999年5 月出版。
- 《走近北大》(编书,写有长篇序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 月版。
- 《校园风景中的永恆——我心目中的蔡元培》(编书,与严瑞芳、孟昭荣合作,写有长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 月版。
- 《新语文读本》中学卷(12本),(主编,写有序言和大部分阅读建议),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2007年修订重版。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导读》(主编,写有序言和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 《20世纪中国小说读本》(主编,写有序言和导读,与赵园、王晓明、陈思和、南帆等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2 月版。
- 《诗化小说研究书系》(三部专着)(主编,写有序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 《贵州读本》(编书,与戴明贤、袁本良、杜应国、罗银贤、王尧礼等合作),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87月版。
-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编书,与高远东合作,写有序言和长篇论文),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 月版。
- 《中学生鲁迅读本》(编书,写有前言,导读,阅读建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后在此基础上,编有《鲁迅作品选读》和《教学参考书》(与南京师範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合作)。
- 《大学文学读本》(编书,与李庆西、郜元宝合作,负责现代文学部分选编,导言,导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 月版。
- 《20世纪诗词注评》(编书,与袁本良合作,写有长篇序言),桂林,广西师範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 《伤逝。阿金。在酒楼上》(编书,写有长篇导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编书,与严瑞芳合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 《新语文读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编书,写有长篇序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 《寻找北大——温习一些故事和一种精神》(主编,写有序言和长篇讲话),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4月版。
- 《鲁迅杂文选读》(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系列”之一。
注资料均来自北大中文系网站。
其它
学术讲座
《对鲁迅的再认识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当老师真难真好》
担任过的课程
在北大任教期间(1981——2002)年间,多次开设过《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曹禺研究》、《四十年代小说研读》、《大一语文》等课程。
科研项目
除参加国家教委“八五研究项目”“四十年代文学研究”外,没有参加其他国家研究项目。
获奖
《我的精神自传》2008年获国家图书馆第四届“文津”奖。
学术研究
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
钱理群1985年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强调新概念的提出,“并不单是为了把当前存在着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也不只是研究领域的扩大,而是要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言语学自身发生髮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共同撰写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徵;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学术命题,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意见,但这一概念却被普遍接受,并且波及其他学科。这一概念在日本、韩国等国的学术界也引起浓厚的兴趣,产生了一定影响。
撰写文学史专着《中国现代文学30年》
钱理群与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等合作,撰写了文学史专着《中国现代文学30年》,并在所执笔的长篇序言里,试图用“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来总揽全书。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文学史,既广泛地吸收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有许多作者自己的独特发现与见解,初版本与修订本都显示了80年代与90年代学科所达到的水平,提供了经过严格选择的新的知识,新手工艺 信息;充分注意科学性与準确性,以及文学史教材应有的稳定性与可接受性。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大专院校师生与文学爱好者的欢迎,1997年国家教委选定为大学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材,这就更加扩了本书的影响。钱理群在他执笔的有关“诗歌”与“戏剧”发展的章节里,有意识地进行了“文体史”的写作的试验,在描述文体发展的轨迹时,突出文体自身的特点他试图以“诗歌艺术思维与语言的变迁(连续、中断、断而复续等等)”来展现新诗发展历程,以“广场戏剧与剧场戏剧的彼此消长、起伏”为线索来叙述话剧史。以后,他还和他的学生一起提出了“闲话风”、“演讲体”与“独语”三种散文类型,为散文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线索。他的这些探索在学术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文学史途述方式的试验
《绘图本中国文学史》“新世纪的文学”部分(与吴晓东合作),一方面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整体描述,又将其纳入“中国文学史”的总体结构中——这是钱理群文学史研究的又一次新的尝试。这样的结构方式决定了关注的重点是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历史联繫,意味着是将一个世纪的文学置于数千年的历史坐标中进行严格的筛选,相当数量的作家、作品在这大历史的叙述中,消失于研究视野之外,而另一些具有超前性的作家、作品却在长时段的历史检验中被突现出来。本书经过认真的研究,提出了与传统教科书不同的自己的文学史定位。在历史的叙述中,也力图摆脱历史决定论与历史进化论的文学史观的影响,更重视文学发展中的中断,反覆,超前,滞后,偶然,个别,以展现历史的丰富性与具体性。,将台湾与香港地区的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俗文学进入研究视野,对通俗文学中的大家金庸给予了充分评价;在描绘1949年以后的文学时,第一次论述了“地下文学”,这也都构成了本书的特点。本书也开始了对文学史途述方式的试验。
对40年代中国文学的考察
在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的史的描述的,钱理群从80年代末开始,就将他的研究重心转向40年代中国文学的考察。在钱理群看来,40年代的文学既是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自然发展的结果,又孕育了后半个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发展(钱理群认为,这后50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他称之为“共和国文化”);,抓住“40年代”这一中间(过渡、转换)的环节,突入这一点,可以起到总揽全局(20世纪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发展)的作用。在进入40年代文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时,钱理群进行的是原始资料的发掘与整理。他编选了《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和他的同事、学生一起编选了《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16卷本),并发掘(或重新认识、评价)了一些作家、作品,这就为正在进行的“40年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他”个人化(非教科书式)的文学史写作的一个新的尝试。这是关于文学史结构方式与叙述方式的试验打破了以往文学史的结构模式,本书选择“1948”这一最能体现40年代的历史转折、交接特质的具有典型性的年代,通过对这一年发生的文学事件、流派、论争、期刊、作品,以及作家精神历程的描述,瞻前顾后,理清来龙去脉,从而揭示40年代、以至50年代初的文学发展的主要线索与走向,这种“从一个年代看一个时代”的结构方式,可以将大文学史叙述忽略(省略)的人与事纳入研究视野,特别是在这个年代的普通人,一般知识分子读什幺书,喜欢听什幺音乐,看什幺电影,街头巷尾流传什幺笑话……这样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都具体入微地进入了文学史的叙述,这也意味着文学史观念上的某些变化。本书在文学史的叙述方式上,将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细节置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追求报告文学那样的丰富而具体、生动的典型现象(人物与事件)与细节的描述,以及由此产生的现场感;但又严格拒绝任何虚构,要求每一细节都有具体的历史根据。本书在叙述视点、叙述语调的选择上也作了很大努力。
提出“文学史叙述学”的概念
钱理群作为一个文学史家,不仅致力于“现代文学史”的具体写作,而且关注写作背后的文学史的独特方式。他曾连续着文阐释他的导师王瑶先生(并上溯到鲁迅)的文学史理论、方法,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理论指导,而自己的每一次研究与写作实践又都有明确、自觉的实验目的,并及时作出。他把自己的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任务(目标)规定为“深入到‘作家、作品、读者’的内部深层机体里,去审视、开掘、发现特定历史时代下的知识分子群体与个体(作家),读者群体与个体,以及作品所显现的各种类型‘人’的群体与个体的生存境遇、体验与困惑及其美学形态,并从这一切的综合把握中,揭示出特定历史时代中人的生存困境及其美学形态”。他而强调,“作为一个文学史家,他必须与作家一样,对于‘人’(他的生存境遇、体验、困惑)保持社会、历史、文化的与形而上的双重关怀,既应关怀现实又超直于现实”。在具体研究、操作中,他又始终抓住“典型文学现象”,突入“一点”而见“全貌”,既具体有微又能体现发展的轨迹,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而提出文学史家的思维特点,就在于对于具体、生动的细节、历史的现象形态保持职业的兴趣与敏感;又必须具有发现细节、现象背后的普遍象徵意义的思想穿透力。钱理群还十分重视文学史研究中的时空蹁问题。他认为,“历史”是彼时彼地发生的,写历史的人是生活在此时此地的,所谓历史写作就是一个不断往返的双向运动过程既要由此及彼,努力进入历史情境,设身处地地体察、理解彼时彼地的人(个体与群体)怎样、何以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从而产生了某种历史命题;又要由彼及此,毫不迴避地正视与揭示在选择(命题)展开与实现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严峻而複杂的事实,这些后果是当事人所不可能预知的。他提出了“设身处地”与“正视后果”作为文学史研究与写作的基本原则。钱理群还提出文学史研究中必须抓住两个“中介”环节一是作为最终决定文学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文学之间的“文化”——以后,钱理群又根据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历史特点,从影响文学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提出了“出版文化”、“大学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关係最为密切的三大文化要素;而在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文化”背景与作品的“文本结构”之间,也还有一个中介,即是文本创造主体“作家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结构”。钱理群还强调在关注文学史观念与方法的更新,不可忽略史的写作形式(结构、途述方式等)问题,并而提出了“文学史叙述学”的概念。他的这些实践经验的与理论构想,在学术界也都有一定影响。
人物事件
入住养老社区
2015年7月,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教授夫妇要去养老院的讯息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据了解钱理群将自己的房子卖掉,并在今年6月入住养老社区,其每一个月的住房费达2万元。
钱理群教授夫妇没有子女,养儿防老观念对他们不适用。夫妇二人进养老院养老,这其实浸透着的是中国式养老的困境。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养老才能够获得新生。这似乎是一个不容迴避的话题。
昨天,在社区“重阳敬老”活动上,钱理群首度回应入住养老院一事,称自己适合养老院生活,有大量时间可用来写作,而且不用再操心做饭等日常琐事。
钱理群表示,他在2014年就有了住养老院的想法,他跟老伴也慎重考虑过,两人卖掉原来的房子,入住现在的养老社区。房间100多平方米,每月住宿费大约要2万元。
钱理群认为,住进养老院也是希望能藉此避开很多琐事,可以专心进行写作。他说,以前他不怎幺锻鍊,搬到养老社区后开始锻鍊了。现在只用做3件事儿就行了,第一是休养身体,第二是写作,第三是跟朋友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