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中国东部平原上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上,自北向南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大运河
- 外文名Chinese the Grand Canal
- 录製频道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
- 栏目名称探索发现
- 集数8
- 每集时长30至40分钟
- 意义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 属性世界文化遗产
- 首播时间2014年7月8日至15日
- 类型文献纪录片
- 主要解说人原市文物局局长、申遗专家顾风
记录片简介
2014年7月8日,一部展现大运河恢宏历史和独特风情的八集纪录片《中国大运河》将亮相央视,其中不仅有大量扬州镜头,更将扬州申遗部门从多哈凯旋的历史镜头也一併收录其中,为大运河申遗留下珍贵纪念。
2014年10日,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曾连续三天播出纪录片《中国大运河》,完整介绍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和历史变迁。原市文物局局长、申遗专家顾风介绍,央视在世界遗产大会召开之前播出的三集是该系列纪录片的一、七、八集。当多哈传来中国大运河顺利入选世界遗产的喜讯后,摄製组决定将这一内容添加进纪录片中。
顾风介绍,纪录片的镜头以及文本旁白内容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目前文字稿正在修改中,镜头也在作后期处理,争取将这部纪录片做成精品。”顾风透露,他应央视摄製组的邀请,目前正在加班加点对纪录片的文稿作修改和后期工作。
据介绍,《中国大运河》将于7月8日至15日晚10时于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首播,每天一集,每集30至40分钟。《中国大运河》共由8个篇章展开,通过故事和细节,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国大运河在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融合所起的巨大作用,用鲜活的声画语言表现出大运河风韵,用浓浓的运河民俗风情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扬州元素是其中的重头戏,在总共八集的篇幅中,反映扬州内容的就占了两三集长度的戏份。
分集剧情
第一集 大地史诗
隋唐运河是中国人用了两千五百年时间与自然共同完成的壮丽奇观。运河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流通,漕河之上,商船密集,南方出产的丝绸、茶叶、竹、木、漆、陶瓷等物资源源流入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等亦纷纷运往南方,南北贸易盛极一时。琴艺、医术、武学都是中国人在水的流动中所获得的智慧。
第二集 运河上的帝国
在洛阳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里,有一堆已经完全炭化的穀子,它们被密封在玻璃器皿中。这些穀粒来自于一千多年前,它们在被誉为隋唐时期“天下第一仓”的含嘉仓被发现。从公元七世纪开始,丝绸、茶叶、瓷器在以大运河为主干的水陆交通网路下,逐渐成为中国古代贸易最重要的三样商品。
第三集 巧夺天工
古代先明克服艰难险阻,让中国大运河流畅贯通。元代最为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连通京杭大运河。而正是巧夺天工,最终让运河翻山越岭实现南北贯通。人工与自然,利用与改造,运河承载着人类无穷的智慧。为了水的流动,航线的贯通,中国人努力了上千年。中国大运河最终成为自然水系的一部分,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四集 千年漕运
漕运始于隋唐,终于清末,作为帝国命脉的运河漕运,在农民、跑船人、官吏、造船人、河工的共同保障下,高效运转。漕运,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漕运中枢为何设在远离帝都的淮安?明清时期,由于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于此,这里成为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漕船製造中心。作为帝国命脉的漕运,漕运常因为河道淤塞,维护费用巨大,在历史上总成为争论的焦点。
第五集 南来北往
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文化和习俗。大运河的开通,带来了北方的人才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财富的观念,带来了实用主义的商业文化,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六集 城市脐带
京杭大运河流经的中国东部平原,有一条由二十多座城市和无数城镇串联起来的巨型城市带。对于这条城市带来说,大运河就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哺育了这些城市,也是这些城市的灵魂,运河影响这些城市的生长和发展,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和职能。
第七集 世界的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不仅影响了早期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更把古老中国带入了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它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记忆。大运河成为中华文明的展示长廊,外国人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和表达这条中国运河。
第八集 未完的工程
在介绍了运河的开端以及外国人心中的运河之后,本集将镜头对準了那些致力于保护运河的专家以及普通人。扬州学者顾风、徐炳顺等纷纷讲述了这条运河如何承载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共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