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看时机?中医解读活穴论
据说三国名医华佗曾给一个头上生疮的病人看病,一把脉,很虚弱,似乎快要不行了。华佗就告诉他“你好好盯着三阴交这个穴位,什么时候这个地方变红了,你的病也就好了。”病人很听话,真的仔细盯着这个部位看,看着看着,后来三阴交果真变红了,他的病也好了。
老百姓形容一件事情机不可失,常说“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其实,治病同样要抓住时机,因为时机的转化往往稍纵即逝。譬如同一种病,昨天我按这个穴位有效,明天再按这个穴位就未必有效了。为什么呢?丹道医学里有个听起来很玄妙的“活穴论”,就是说,穴位的感觉是会跑动的,它不是天天一动不动的在这。这是中医辨证施治、活学活用的典型应用。为了搞清这一理念,我们专访了全国著名中医师武国忠先生。
穴位赶着病气
武国忠医师说,病都是邪,比如虚、邪、贼、风就时常伺机侵入我们的身体,当它们进入我们的经络穴位之时,身体往往会有所表现,尤其是穴位。但当病邪还不足够强大时,它只能是频频骚扰,并不能在身体固定处安营扎寨。这时如果人体想办法驱赶它,它就会跑。连带人体穴位的感觉也就会跑了。这就是以上说的活穴论现象。活穴论现象的实质就是穴位赶着病气跑。
不过,穴位赶着病气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件好事,这说明病邪还不是很强大,身体此时的问题还是功能性的。这就好比一小撮敌军悄悄潜入我方阵地,不慎被发现,我们主动出击的时候,敌军落荒逃走,我们的阵地也一个个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有时我们反复按压一个穴位,它一直非常敏感,一点也不跑,这时就要多加小心了。因为敌军很可能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已经在我们这里安营扎寨了。敌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我们非但无力将它逐出,反而为了夺取这片领地损失惨重。有时候,我们为了别处的安宁,甚至不得不暂时放弃这块领地。
养生一定要早作准备
《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如果等到了战斗了,才想起要铸兵器打仗;等到了渴了,才想起要凿井取水,岂不是一切都晚了吗?最高明的医生往往在病邪初露端倪时,就能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那么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呢?武国忠医师提醒我们,其实疾病的加重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在它未形成器质改变之前,往往身体就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舒服,可能去医院检查什么问题都没有,我们还是应当注意。除了出现一些不适症状以外,身体也会给你一些其他提示,例如穴位反应。穴位反应会比一些化验指标的反应更敏感,这是因为经络穴位中的气,往往比那些实质性的指标来得更快、更及时。
就拿糖尿病来说,我们循着脾经的穴位来找,往往在地机穴附近会有很明显的压痛。,糖尿病在严重的并发症形成之前,还是可以逐步治疗的,比如此时可以按压这个区域。地机穴也被一些中医专家称为“消渴穴”。
不过,这只是对疾病的一种刺激,它会跑。可能过两天,地机穴就不痛了,反而是漏谷穴痛,再过一阵或许就是三阴交疼痛了。,在疾病还没有安营扎寨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断的骚扰它、偷袭它,它也就不断的跑,不断地挪窝。随着它力量的逐渐减弱,人体也慢慢强壮起来,病体逐渐好转,直至最终痊愈。
引气导血巧祛病
那么具体说,穴位有什么反应,就是疾病征兆呢?
武国忠解释说,一般情况下,人体穴位是没有特别反应的,轻微的酸麻感属于正常反应。,一旦某处穴位短时间内、无征兆地出现特殊刺痛感的话,那就一定是异常的。此时,我们可以慢慢的拨动它,而不是一味的使劲按压。大家试想,若是敌军来犯势力强大,我们想要将其清除的话,最好是先能够心平气和地与之谈判,争取和平解决问题,让它一点点地妥协,逐步退出。而不是一上来就激怒它、攻击它。真弄个鱼死网破,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或许有人以为,很难掌握这个“心平气和”的火候,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武医师说,有的。很多时候,敌人很强大,我们未必能将它赶出,那么不妨化敌为友,慢慢转化它。古书曾有这样的记载,三国名医华佗曾给一个头上生疮的病人看病,一把脉,很虚弱,似乎快要不行了。华佗就告诉这个人“你好好盯着三阴交这个穴位,什么时候这个地方变红了,你的病也就好了。”病人很听话,真的仔细盯着这个部位看,看着看着,后来三阴交果真变红了,他的病也好了。神奇吧!其实,华佗采取的就是导引术,他想办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将其气血引下来。气血得到调节,疾病自然治愈了。
古代很多医生治疗疾病时,都会采用引气导血的办法,并且多是将病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肘关节或者膝关节以下这些好观察的地方。比如医生告诉病人“你要好好观察这个地方,如果这块不变红,你就得重病。”这样一来,病人肯定天天琢磨,这样也就将他的气血进行了调节。
这就是中医经络学中保健治病的法宝“活穴论”,学会辩证使用它,并且有意识的控制它,病邪就会退避三舍,逃之夭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