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癌症诊断 2017-04-22 12:37肝癌症状www.aizhengw.cn
原发嗜酸粒细胞白血病(Eosinophilic leukemia,EoL)较少,同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不同,是一种明确的疾病,最早于1912年报道。

    原发嗜酸粒细胞肝、脾、淋巴结肿大,显著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并除外其他原因(如过敏、寄生虫、胶原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其他恶性病等)所致的嗜酸粒细胞增多。  

    1961年Bentley等首次提出EoL的诊断标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病程中骨髓和(或)外周血原始粒细胞高于正常。

    将EoL分为两组:①起病时外周血和(或)骨髓原始粒细胞增高的EoL;②呈急性或慢性病程的成熟嗜酸粒细胞性EoL。

  两组病人在病程中骨髓和(或)外周血中原始粒细胞须高于5%。1969年Benvenisti等提出了新的EoL诊断标准:肝、脾、淋巴结肿大,显著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高,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并除外其他原因(如过敏、寄生虫、胶原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其他恶性病等)所致的嗜酸粒细胞增多。

  将EoL按形态学分为3种类型:

  ①原始细胞驯(急性):外周[0L和(或)骨髓中有大量的原始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

  ②幼稚细胞型:病程中外周血除显着嗜酸粒细胞增高外,尚有幼稚嗜酸和(或)中性粒细胞;

  ③成熟细胞型:外周血仅有成熟嗜酸粒细胞。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