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血病的感染率会如此之高?
引发的易感原因有很多,病者身体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感染,包括口腔、牙齿等等,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脓肿也很常见;严重时可致败血症,还有腹腔感染、尿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等。感染途径主要为皮肤、粘膜、软组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等。
由于存在诸多易感因素以及病原菌的变迁,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感染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感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病原菌由外源性转向内源性,条件致病菌增多,院内感染增多,耐药菌株增加,多重耐药,混合感染多;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不易形成局部化脓病灶,易扩散,可涉及多器官系统,败血症、肺炎等严重感染多,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常规抗菌治疗效果差。
由于患者往往合并免疫功能低下、中性粒细胞缺乏等,一旦发生感染,其临床症状、体征并不典型,局部感染的证据(如脓肿、炎症反应等)可能缺乏。虽然血液肿瘤患者疾病本身可以发热,但大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还是感染。发热常常是患者感染后的首要表现,有时甚至是唯一表现,可低热,也可出现高热,在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高热前常伴有寒战,此时进行血培养,可提高细菌检出率。
由于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静脉导管,导管处皮肤破损及皮下通道,为细菌入侵提供了条件。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约7%~16%,应用静脉高营养时更多见。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也可为革兰阴性菌或真菌等。
导管感染的判定常比较困难,发热很常见,特别是当患者出现败血症表现,而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高度怀疑导管感染的可能。
由于表皮葡萄球菌对硅胶表面有较强吸附性,可在导管上形成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或粘质层,抗生素对此很难奏效,常需拔除导管后,感染才能得以控制。拔除后的导管需及时进行培养,已证实临床判断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感染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呈负相关,且与中性粒细胞减低的持续时间相关,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低于0.5×109/L时,感染的危险明显增高。因此,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出现原因不明中等度发热时应予高度重视。
无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都是患者的重要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如一旦感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会很快下降,引起出血、贫血急剧加重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危象。
血液病病人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化疗、或使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等,身体的免疫功能极低,生活中,稍有不慎,便会感染,一旦感染,感染灶会很快播散,形成败血症、重症肺炎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病原体可能是细菌,可以是病毒或真菌等。因此,无论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在缓解后均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做到以下几点:
(1)口腔卫生:饭后漱口,口漱淡盐水或口漱口腔消毒液如口泰、朵贝氏漱口液等,或含化华素片,特别对牙周炎或有龋齿的患者更当如此。
(2)碗、筷子、口杯要消毒,不可让别人乱用,在饭前要用开水冲烫后使用或高温消毒后使用。
(3)双手保持卫生,不要持触不洁用品,若接触后要注意洗手。
(4)清洁二阴:大小便后用温水冲洗干净,有条件的话用1:1000的高锰酸钾液泡浴,对白细胞低下的患者或白血病、MDS、淋巴瘤、骨髓瘤化疗后白细胞低下的患者尤为重要。
(5)坚决不食生冷饮食及剩饭菜,避免肠道感染,尤其在夏天特别要当心。
(6)养成戴口罩的习惯:空气中弥漫着细小的尘埃,这些尘埃粘附有许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吸进呼吸道很易引起感染。此外,在治疗期间注意少接触别人,对探视病人的亲朋保持一定距离,若亲朋有感冒等疾病者要避免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