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综合治疗与预后洞察
一、治疗篇
当面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确保为孩子们提供最佳的护理和治疗。
1. 一般治疗:我们要严格执行一系列措施,包括与开放性结核病人的隔离接触、严格的卧床休息并保障丰富的营养。对于孩子,我们需要细心照料,时常改变体位,并特别注意眼部、黏膜和皮肤的护理,以避免任何可能的并发症。对于无法自行进食的昏迷儿童,我们会采用鼻饲法。最好的治疗环境是住院,但如条件不允许,门诊治疗也是一个选择,但要加强随访以确保治疗的持续性和规范性。
2. 抗结核药物治疗:坚持早期和彻底的治疗原则。目前常用的药物组合包括SM、INH、RFP和PZA等。其中,INH是整个疗程中不可或缺的药物,持续时间为1~1.5年,或直至脑脊液正常后至少半年。
3. 激素疗法:激素如强松、强的松龙等,在抗炎、抗过敏、抗毒、抗纤维变性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当中毒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出现时,激素能迅速缓解。但要记住,激素的使用必须和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同时进行。对于脑底脑膜炎,激素的作用尤为显著。对于特定的病例如脑膜炎晚期、蛛网膜下腔梗阻和结核病,激素效果可能不明显。在使用激素时,需要逐步减量,并根据病情在2~3个月内完成减量过程。对于脑脊液循环梗阻或有梗阻趋势的儿童,可以在鞘内注射激素,但需特别小心选择制剂类型、注射剂量和必要的稀释。
4. 脑积水的治疗:这是结脑抗菌药物治疗中的关键问题。除了常规使用治疗激素外,还可以采取侧脑室引流、高渗液的应用、醋氮酰胺以及其他分流手术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需要密切监控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
5. 其他对症治疗:对于高烧和惊厥,可以使用谷氨酸和复合维生素等进行改善。对于营养不良或恢复缓慢的儿童,可以进行多次少量输血。
二、预后篇
结脑的预后与是否早期诊断和系统治疗密切相关。延误治疗或治疗不系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抽搐和脑积水等。根据北京儿童医院的观察,原发耐药菌株感染已成为影响结脑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提高死亡率。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但对于原发耐药菌的感染,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研究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未来,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坚持,确保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治疗与护理。在治疗领域,特别是针对儿童疾病的治疗,时间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显得尤为关键。对于结核病性脑膜炎(简称结脑)这一疾病,治疗的时间早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
从时间角度来看,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研究的979例儿童中,早期病例无一死亡,中期病例的病死率为3.3%,而到了晚期,儿童病死率飙升至24.9%。这一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拖延治疗只会增加风险,让病情恶化。
年龄因素也影响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儿童年龄越小,脑膜炎的发育越快,病死率也越高。更令人担忧的是,3岁以下的婴儿预后普遍比3岁以上的婴儿差。这再次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病型也对预后有着重要影响。脑损伤严重者预后普遍较差,而脑膜脑炎的病死率尤其高,占所有死亡病例的78.2%。脑积水是否合并也与死亡率息息相关。合并脑积水的儿童死亡率远高于未合并脑积水的儿童。
复治病例的预后也较差。这些病例包括复发或恶化的情况,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对于治疗方法,如果剂量不足或方法不当,可能会导致病程延迟或转为慢性,甚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蛛网膜下腔粘连、脑脊液循环梗阻、脑积水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后遗症或死亡。
在结脑治愈后,复发率一般为5%~10%。在某项研究中,244例随访观察结果显示复发率为5.3%。复发多发生在疗程结束后2年内,也有可能在3~5年内发生。虽然复发病例仍有可能完全治愈,但其疗效通常不如初治病例。脑电图可作为随访观察的重要工具,脑电图改善通常意味着智力恢复正常。
对于结脑患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后的随访观察都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作为家长和社会,我们需要高度关注这一问题,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