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应该做哪些检查
常规检查中,血糖、血脂、血流变学、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都是重要的检查项目。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身体的整体状况,为接下来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心电图和血压监测是首要任务。脑电图则能揭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这类患者的脑电图通常表现为弥漫性低波幅慢波,以θ或δ波为背景,呈现明显的局灶性或不对称性慢波。少数病例中,还能看到周期性尖慢波融合。脑电图的变化虽然无法区分血管性痴呆的具体类型,但对于诊断已经足够重要。
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中,病变的大小与脑电图的异常率有直接关系。比如,当病变在1.5至3mm之间时,异常率为45%;而当病变小于1.5mm时,脑电图正常的几率高达65%。
接下来是脑血流图和多普勒超声波检查。脑血流图主要反映的是管壁弹性和血流量的变化。而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则能准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甚至动态检测血栓形成的大小、数量和流动状态。这些检查方法都为医生提供了有力的诊断工具。
诱发电位检查则更为细致。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异常与病变位置紧密相关。例如,内囊病变可能导致N20波幅降低或消失,而顶叶病变则可能导致P27、P25波幅降低。丘脑病变则可能出现P15、N20、P25波幅缺失及N20峰潜伏期延长。这种变化可以帮助我们鉴别老年痴呆症和血管性痴呆。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则主要关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状况。BAEP的异常与病变部位有关,影响第一Ⅷ脑神经和耳蜗循环。事件相关电位(ERPs)在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查中也有重要作用。一些患者在进行ERPs检查时,P300潜伏期会明显延长,这与CT图像上脑室的扩大或脑组织密度的下降密切相关。
头颅CT扫描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常用方法。CT可以清晰地看到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主要位于基底节区、丘脑、内囊、脑干或放射冠、侧脑室旁。梗死区的密度约在病后4周接近脑脊液密度,呈现出萎缩性变化。增强扫描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病变的增强情况,通常在病后3天到1个月进行,病变可均匀或斑片状增强,2周时效果最明显。对于多发性梗死痴呆的CT扫描征象也有其独特的表现。
磁共振(MRI)在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测中表现出比CT更优越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脑干和小脑腔梗死病变的检测。在急性期,腔梗病灶在MRI图像上表现为T1信号减低、T2信号增加等特征。这些检查手段共同构成了对血管性痴呆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全面诊断体系。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一种先进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地捕捉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图像,并在短时间内检测出血管阻塞。尽管它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应用并不广泛,但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而言,这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检查手段。如果条件允许,进行MRA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血管问题,为及时的治疗提供可能。
单光子发射断层X线扫描(SPECT)则是一种能够检测区域脑血流量(rCBF)变化的成像技术。中风发生后,rCBF灌注障碍会变得非常严重。甚至在梗死后24小时内,SPECT就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这些变化。SPECT-rCBF显像是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与脑缺血性病变的有效手段。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通常在颞、顶、枕、额区的放射性分布对称性降低,而脑缺血性病变则可能表现出大脑皮层或斑片状多发性血流灌注缺损区域。
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扫描(PET)是一种更为精细的检查手段,它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流量、葡萄糖代谢和氧代谢的变化。在腔隙性梗死患者的检测中,PET能够在细微之处发现病变的迹象。非痴呆症患者多发性梗死的PET显示,大脑半球左右两侧的氧代谢率降低,主要集中在额头、中下、基底核区域。而Binswanger病的PET则显示出大脑皮质、白质脑血流量和脑氧代谢率的明显降低,尤其是大脑白质和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区域的减少尤为明显。
对于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检查,简单的临床检查包括对话和量表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智力状态检查、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评估以及神经心理测试。其中,痴呆量表(HDS)是一种在日本广泛应用的筛查工具,主要用于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痴呆症的对象。在中国,HDS也因其使用方便而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这些先进的影像技术和详细的临床检查,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神经系统疾病,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MRA到PET,从临床表现到神经心理测试,每一个环节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在面对神经系统疾病时,全面的检查和准确的诊断是确保有效治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