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大肠癌从早做起

癌症治疗 2017-04-20 10:18癌症治疗www.aizhengw.cn
预防大肠癌从早做起

  近3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大的患病率已从上世纪60年代的10/10万人上升到60/10万人,发病特点是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中老年人高于中青年人。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一疗区副主任、外科硕士生导师杨玉波教授提醒,大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不易引起人们的警惕,预防大肠癌要从早做起。

  “无症状”是大肠癌的隐身衣杨教授先后2次赴日本留学,是我国著名外科专家郑扶民教授、何尔斯泰教授的得意弟子,主攻消化外科疾病,对诊断、治疗消化道肿瘤、消化系统疑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他特别指出,大肠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所以,不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大肠癌的常见症状是腹部包块,为癌肿增大后形成;典型的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并有里急后重感,肛门下坠感,便意频繁,似欲腹泻,但每次不过便些粘液,日便次可达20至30次;可有脓血粘液便,或大量便血;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因癌肿进一步增大,使肠管变得狭窄或全部堵塞而致;晚期可出现贫血、腹水、纳食等。一旦出现明显的症状,疾病多已达到中晚期。病人的手术效果与疾病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而晚期癌即使手术,5年生存率也极低。由此可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治疗大肠癌的关键。

  大肠癌偏爱“美餐族”

  大肠癌的发病情况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一般认为高脂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发病原因。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食后使肠内的胆酸、胆固醇量增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此两者的代谢产物可能为大肠癌的致病物质。食物纤维(如纤维素、果胶、半纤维、木质素等)能稀释肠内残留物,增加粪便量,使粪便从肠道排空加快,减少致癌物质和大肠粘膜接触的机会,故进食富含纤维的食物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多为三高一低,即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这种不均衡的饮食结构不仅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刺激肠道,引起排便紊乱、便秘,加之一些城市患者缺乏体育锻炼,使肠蠕动缓慢,致使粪便中的许多有害物质长期潴留,从而诱发大肠癌

  杨教授指出,我们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十六字方针,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特别是饮食方面,应适当增加粗粮、纤维素的比例,避免过量进食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息肉和炎症是危险信号杨教授指出,大肠息肉虽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可以恶变为癌,时间越长,增长得越大,癌变率越高。据统计,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结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结肠腺瘤可癌变,尤其是后者的癌变率可达40%至50%,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癌变发生率更高。因此,大肠息肉一定要尽早切除,以防后患。应用电子结肠镜检查,很容易发现大肠息肉,有些息肉可在镜下切除,达到防癌的效果。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大肠癌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5至10倍,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以及克隆病发生大肠癌者比同年龄对照人群高。目前认为,在炎症增生的过程中,常可形成炎性息肉,进而发生癌变,但所需时间较长。女性生殖系癌经放射治疗后,常引起放射性结肠炎,少数可发生癌变。此外,胆囊切除后,胆汁持续不断地进入肠道,胆汁被肠道中的细菌分解后,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会使肠粘膜癌变。因此,切除胆囊的患者要格外注意饮食,不要吃高脂油腻的食物。

  如何预防大肠癌发生,杨教授提出了几点忠告。首先,要注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含维生素A和C的黄绿色蔬菜。做一些适合自身的体育运动。其次,要注意家族史。若一个人的直系亲属中有人患大肠癌,其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有家族史者要定期普查。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粪便隐血试验、直肠指诊以及结肠内镜普查,是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有效方法。其三,要防治大肠的癌前期病变。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须及早切除病灶。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机会高,若病情有变化要随时去医院检查,积极治疗。

  此外,杨教授说,盆腔接受放射治疗(俗称烤电)后,大肠癌发病率增加4倍,一旦出现便血、下坠等症状,要及时进行检查。另外,已患有大肠癌的病人,即使残存大肠是正常的,其第2次患大肠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加了3倍,因此,此类病人应定期做结肠镜复查。他还特别提醒,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或不断发作的腹痛、腹胀和腹部不适感;大便习惯改变,尤其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排便不畅,大便便条变细,有排不尽的感觉,大便中带有粘液和脓血;腹部可触及固定性肿块;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食欲减退、慢性贫血等症状的患者要做结肠镜检查,以免遗漏大肠癌。(来源:吉林日报)

了解更多关于肿瘤诊治及专家信息请咨询010—84110281
                   010—84121367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