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疼痛的概述
癌症晚期 2017-04-19 12:04癌症晚期www.aizhengw.cn
目前止痛药有阿斯匹林、强痛定、安乃近、消炎痛等,但对癌症疼痛的疗效欠佳,且常因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而不能长期应用。
癌症疼痛系指肿瘤压迫、侵犯有关组织神经所产生的疼痛,为癌症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癌症早期,由于瘤体尚小,一般无转移,因而癌症疼痛的发生率较低;晚期, 病灶较大,不断向附近的组织器官进行浸润性生长,且往往有骨髓等远道转移。 因此,癌症疼痛的发生率大大提高。
癌症性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并随之病灶增大而不断加剧。疼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局部性,可定位;另一种则为弥漫型,疼痛部位不清。疼痛的耐受性可因人而异。由于癌症疼痛严重地影响病人休息、睡眠,给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带采极大痛苦,因此,解除癌症疼痛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疼痛的方法有局部治疗、镇痛药及阻断疼痛的传导途径等。局部症状可将局部肿块予以放疗、化疗或用手术来控制局部肿瘤,解除对局部压迫引起的疼痛;半身放疗对全身广泛骨转移引起疼痛疗效较好;切断颈髓前外侧束方法,可阻断神经传导,也能取得止痛效果。
麻醉止痛剂有可待因、杜冷丁,虽能暂时缓解癌性疼痛,但易引起成瘾性,且需求量愈来愈大,间隔时间愈来愈短。
中医认为癌症疼痛的发生主要为邪毒内蓄,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消肿解毒、活血理气为治疗癌症疼痛的主要法则。癌症疼痛其临床表现可分为邪毒内盛型、血瘀型及气滞型。邪毒内盛型常表现为局部灼热,疼痛固定不移,触之增剧。血瘀型常表现为部分固定的针剌样疼痛,舌质暗,舌有瘀斑。气滞型常表现为痛无定处,攻窜胀痛。由于上述三型往往混杂互见,不能绝对分开,因而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解毒消肿常配合应用。用药途径除了内服外还可采取局部外敷法,外敷药物可采用药性较猛、浸透性强的药物,它可弥补内服药的不足,使药物直达病所。 癌痛的概述 癌症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70~80%恶性肿瘤病人到了晚期,疼痛成了他们的主要症状。持续剧烈的疼痛使病人睡眠不安,食欲减低,情绪极度低下,以致极度疲乏,全身衰竭,加重了肿瘤病情的不断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不但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痛苦,同时对家属、朋友乃至社会都是很大的负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对晚期癌症病人的止痛治疗列入了癌症综合国力治疗规划的4项重点之一。(即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根治性治疗,癌痛治疗)。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控制疼痛可使其在有限的宝贵生命中,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而活得有价值。 我国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和推进癌症三阶梯止痛工作,自1990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都十分重视癌痛控制工作,特别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顾慰萍处长为推广应用癌痛三阶梯止痛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在全国组织学习和研讨班,并多次下文从政策上为癌痛控制提供便利条件,并与孙燕教授等编写了多本有关“癌症三阶梯止痛”的书籍,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法,使我国的三阶梯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癌痛的控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疼痛的定义与分类 国际疼痛协会(IASP)对疼痛下的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应答,它与每人的生理经验及以往的经验有关。
疼痛的分类 根据疼痛时间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 急性痛是指持续时间短,有明确的开始时间,较易控制; 慢性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 晚期肿瘤病人的疼痛多为慢性痛,并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干扰而使病情复杂化。故慢性痛在临床上往往较难控制,这也是临床肿瘤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根据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痛。其产生的共同机制是:外周伤害性受体和机械性受体被化学刺激(肾上腺素、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或 机械刺激(肿瘤的压迫和浸润牵拉等)激活和致敏。躯体痛的特点是定位准确,多定位于体表,病人容易指出明确的疼痛部位,且多为锐痛;而内脏痛往往定位不准 确,病人一般难以指出明确的疼痛部位,多在体表有牵扯痛,性质为钝痛;神经痛目前属难治性疼痛,对吗啡类药物不敏感,对抗抑郁、抗焦虑或皮质激素等可能有 效。 癌痛的分类 癌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癌组织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以后侵犯了神经组织以及癌组织扩散转移到神经干、神经根、神经末梢等部位或侵犯了神经末梢非常丰富的骨膜等组 织引起的,另外,癌肿使肠道、胃等空腔脏器梗阻,造成张力增高,或者癌组织感染、溃疡、坏死等。肿瘤压迫、牵拉肌肉、肌腱等组织等等,也会引起疼痛。 根据引起癌性疼痛的原因可分为: (1) 直接由癌症本身引起(骨受累、神经受累、内脏器官受累) 肿瘤压迫骨/神经、内脏,皮肤和软组织的肿瘤浸润或转移,其中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约占80%; (2) 由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约占10%) 外科治疗后如手术后瘢痕痛、幻肢痛等;化疗后静脉炎、神经病变、溃疡等。
癌症性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并随之病灶增大而不断加剧。疼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局部性,可定位;另一种则为弥漫型,疼痛部位不清。疼痛的耐受性可因人而异。由于癌症疼痛严重地影响病人休息、睡眠,给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带采极大痛苦,因此,解除癌症疼痛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疼痛的方法有局部治疗、镇痛药及阻断疼痛的传导途径等。局部症状可将局部肿块予以放疗、化疗或用手术来控制局部肿瘤,解除对局部压迫引起的疼痛;半身放疗对全身广泛骨转移引起疼痛疗效较好;切断颈髓前外侧束方法,可阻断神经传导,也能取得止痛效果。
麻醉止痛剂有可待因、杜冷丁,虽能暂时缓解癌性疼痛,但易引起成瘾性,且需求量愈来愈大,间隔时间愈来愈短。
中医认为癌症疼痛的发生主要为邪毒内蓄,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消肿解毒、活血理气为治疗癌症疼痛的主要法则。癌症疼痛其临床表现可分为邪毒内盛型、血瘀型及气滞型。邪毒内盛型常表现为局部灼热,疼痛固定不移,触之增剧。血瘀型常表现为部分固定的针剌样疼痛,舌质暗,舌有瘀斑。气滞型常表现为痛无定处,攻窜胀痛。由于上述三型往往混杂互见,不能绝对分开,因而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解毒消肿常配合应用。用药途径除了内服外还可采取局部外敷法,外敷药物可采用药性较猛、浸透性强的药物,它可弥补内服药的不足,使药物直达病所。 癌痛的概述 癌症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70~80%恶性肿瘤病人到了晚期,疼痛成了他们的主要症状。持续剧烈的疼痛使病人睡眠不安,食欲减低,情绪极度低下,以致极度疲乏,全身衰竭,加重了肿瘤病情的不断恶化,形成恶性循环,不但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痛苦,同时对家属、朋友乃至社会都是很大的负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对晚期癌症病人的止痛治疗列入了癌症综合国力治疗规划的4项重点之一。(即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根治性治疗,癌痛治疗)。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控制疼痛可使其在有限的宝贵生命中,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而活得有价值。 我国政府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和推进癌症三阶梯止痛工作,自1990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都十分重视癌痛控制工作,特别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顾慰萍处长为推广应用癌痛三阶梯止痛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在全国组织学习和研讨班,并多次下文从政策上为癌痛控制提供便利条件,并与孙燕教授等编写了多本有关“癌症三阶梯止痛”的书籍,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法,使我国的三阶梯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癌痛的控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疼痛的定义与分类 国际疼痛协会(IASP)对疼痛下的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应答,它与每人的生理经验及以往的经验有关。
疼痛的分类 根据疼痛时间分为:急性痛和慢性痛。 急性痛是指持续时间短,有明确的开始时间,较易控制; 慢性痛是指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 晚期肿瘤病人的疼痛多为慢性痛,并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的干扰而使病情复杂化。故慢性痛在临床上往往较难控制,这也是临床肿瘤医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根据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和神经痛。其产生的共同机制是:外周伤害性受体和机械性受体被化学刺激(肾上腺素、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或 机械刺激(肿瘤的压迫和浸润牵拉等)激活和致敏。躯体痛的特点是定位准确,多定位于体表,病人容易指出明确的疼痛部位,且多为锐痛;而内脏痛往往定位不准 确,病人一般难以指出明确的疼痛部位,多在体表有牵扯痛,性质为钝痛;神经痛目前属难治性疼痛,对吗啡类药物不敏感,对抗抑郁、抗焦虑或皮质激素等可能有 效。 癌痛的分类 癌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癌组织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以后侵犯了神经组织以及癌组织扩散转移到神经干、神经根、神经末梢等部位或侵犯了神经末梢非常丰富的骨膜等组 织引起的,另外,癌肿使肠道、胃等空腔脏器梗阻,造成张力增高,或者癌组织感染、溃疡、坏死等。肿瘤压迫、牵拉肌肉、肌腱等组织等等,也会引起疼痛。 根据引起癌性疼痛的原因可分为: (1) 直接由癌症本身引起(骨受累、神经受累、内脏器官受累) 肿瘤压迫骨/神经、内脏,皮肤和软组织的肿瘤浸润或转移,其中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约占80%; (2) 由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约占10%) 外科治疗后如手术后瘢痕痛、幻肢痛等;化疗后静脉炎、神经病变、溃疡等。
上一篇:如何对癌症疼痛说不?
下一篇:腰背痛及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