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损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方法颇具挑战性。因代谢和内部环境稳定紊乱、肺功能性病理生理变化以及伴随的其他损伤,治疗时需根据病程的阶段性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对症治疗。
首要任务是确保气道畅通,预防和消除梗阻。为此,可采取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由于组织、粘膜水肿、分泌物堵塞、支气管痉挛等原因,吸入性损伤可能导致早期气管梗阻。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消除梗阻,保持气管通畅。气管插管指征包括面部特别是口鼻严重烧伤、声门水肿加重、气道分泌物排出困难等。虽然气管插管有助于消除梗阻,但不易长期保留,否则可能加重喉水肿或其他并发症。
对于声门以上严重水肿、支气管粘液泄漏严重等情况,需进行气管切开术。合并ARDS机械通风、严重脑外伤或脑水肿、气管插管留置时间超过24小时等情况,也是气管切开术的指征。气管切开可立即消除梗阻,便于药物滴入、气管灌洗和机械通风。气管切开也可能增加气道和肺感染的风险,因此术后需正式操作、加强护理和预防措施。
除了保持气道畅通,还应进行焦痂切开减压。对于颈部、胸腹环状焦痂吸入损伤,应及时切开减压,改善呼吸功能,预防脑缺氧。药物治疗、湿雾化等也是重要治疗手段。
在保证血容量的也要改善肺循环。过去认为吸入性损伤后应限制输液量,避免体液早期引起的肿胀,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应根据尿量、血压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正确的液体复苏。
肺循环是一个低压、低阻力、高流速的系统。吸入性损伤可增加肺循环阻力,低血容量会进一步降低肺动脉压,导致肺循环障碍。可使用强心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K来改善肺循环功能。维持气体交换功能、纠正低氧血症也是治疗的关键。
氧疗是维持气体交换功能的重要手段。给氧浓度可分为低浓度、中等浓度、高浓度和高压氧四种。给氧的目的是使用PaO2。根据PaO2和PaCO2的情况,可选择不同的氧疗方式。长期吸入高浓度氧可能会损害肺部,因此应注意控制氧疗的时间和浓度。
机械呼吸是治疗吸入性损伤后呼吸功能不全的有效措施。机械呼吸通过呼吸器完成,可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维持有效通气量,纠正缺氧,防止二氧化碳潴留。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保持气道畅通、改善肺循环、维持气体交换功能等。通过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治愈率。机械呼吸作为一种对症治疗与应急救援手段,掌握其适当时机至关重要。以下是关于使用呼吸器的详细指南:
临床表现方面,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35次、神志不清、情绪易怒等症状时,若经过气管切开、焦痂减压以及氧疗后,呼吸道仍脱落坏死组织、分泌物增多且咳嗽无力,即可考虑使用机械呼吸。
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即便给予高浓度吸氧后,如果PaO2仍低于7.8kPa或PaCO2大于6.5kPa,也表明可能需要使用机械呼吸来辅助呼吸。
在肺部体征及X线表现上,呼吸衰竭发生时,早期胸片常表现为透明度低、肺纹理增粗和增厚,与呼吸困难的体征不相符。随着病情的进展,当肺部出现干湿音时,胸片可见云状阴影,多为晚期表现。
虽然机械呼吸能有效改善呼吸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程序,确保机械和管腔的彻底消毒,并正确掌握操作程序,以避免交叉感染和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
当前常用的机械呼吸方法主要包括正压通气和高频通气。正压通气是利用正压将气体送入肺内,使胸腔内和肺内压力升高。这种方法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其禁忌症。如肺大疱、高坟气胸、大咯血及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使用正压通气可能会加重病情,不宜使用。
而在正压通气的具体操作中,又分为间歇正压呼吸、吸气末正压呼吸、呼气末正压呼吸等几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间歇正压呼吸可以在吸气时产生正压,将气压降至肺部,呼气时则通过胸部和肺组织的弹性收缩来排出气体。
在使用机械呼吸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变化,注意血气、血压和心率等指标的变化,并根据颈静脉的充盈程度及时调整压力。呼气末正压值一般控制在294~784Pa之间,不宜超过1.5kPa。如压力过大或气体过多,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高频通气是一种每分钟通风频率超过60次的高频喷射通风,具有低气道压、低肺动脉压和心脏正压通风的特点,临床上常用。
对于机械呼吸的使用,需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表现来选择合适的呼吸方式和参数,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