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保质期背后的真相:防腐剂的真实角色
面对货架上一排排保质期长短不一的食品,很多人首先会想到防腐剂这个似乎是让食品长期保鲜的“魔术师”。事实真的如此吗?食品保质期长就意味着添加了较多的防腐剂吗?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对于这样的疑虑,我们采访了河北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朱小波。他为我们揭示了防腐剂的真相。防腐剂并非我们的“敌人”,相反,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卫士”。
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严格规定了32种食用防腐剂及其在不同食品中的合格用量。这些标准与国际接轨,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了细微调整,某些方面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的标准更为严格。
朱小波强调,任何防腐剂在使用前都会经过毒理安全实验,通过中长期的观察检测,确保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这些实验会检测防腐剂在消化道内是否可以降解为食物的正常成分,以及在食品热处理时是否会产生有害成分。只要符合国家标准,食用添加防腐剂的合格食品是安全的。
至于食品保质期的长短,并不完全取决于防腐剂的用量。朱小波解释,食品的保质期很多情况下是根据食品本身的特性和储存条件来确定的。传统的干燥、盐渍、糖渍、低温等方法都是实现长期保存食品的方法。不可能通过过量添加防腐剂来任意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防腐剂自身也有保质时间和规定用量的严格限定。这意味着,人们在购买食品时认为“保质期长是因为防腐剂多”,其实是一个误区。
防腐剂在食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我们了解真相,理性看待,就可以更加明智地选择健康的食品。